当前位置: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 亚专科 > 文献荟萃 > 文章正文
长程脑电监测对比常规脑电监测在重症昏迷且近期无痫性发作患者的实用价值探讨
作者:刘振洋 2020.09.16


来自瑞士的研究学者对重症成人患者进行了真实世界的实用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了持续脑电监测和重复常规脑电监测对癫痫发作的检出效果及其对预后评估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的JAMA Neurology上。


研究背景


在出现意识障碍的危重患者中,持续脑电监测(cEEG)能够提高癫痫发作的检出能力。但与重复进行常规脑电(rEEG)监测相比,耗时费力,而且持续脑电监测是否会影响预后也不确定。该项研究的研究目的即探讨与重复常规脑电监测相比,持续脑电监测是否与死亡率降低相关。


研究方法


研究学者于2017年至2018年进行了实用性多中心的成人持续脑电监测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ERTA),试验周期为6个月。预后评估是由不参与脑电监护的独立评估员完成。研究在瑞士的4家三级医院(重症和中级监护病房)进行。根据评估员可随访的地区范围,研究学者招募了GCS评分为11或以下或完全反应能力评分为12或以下的重症成人患者,这些患者近期无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病史。患者的原发疾病包括颅脑损伤(例如脑外伤,心脏骤停,出血或中风)或非颅脑损伤(例如中毒代谢性疾病或病因不明)且需要将脑电监护作为标准监护的一部分。根据美国临床神经生理学协会的制定的脑电图判读标准进行脑电图解读,将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监测时长为30到48小时的持续脑电图监测组和重复2次的常规脑电图监测组(每次常规脑电图监测时长为20分钟)。常规脑电图监测组患者如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则患者将根据临床最佳指南进行救治,同时切换至持续脑电监测状态。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为患者6个月后的死亡率。次要终点指标包括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特征检测以及个体化抗癫痫药物的调整。


研究结果

我们分析了364例患者(33%的患者为女性;平均年龄为63岁)。6个月后持续脑电监测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82例中的89例,常规脑电监测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82例中的88例(校正后相对危险度[RR]为1.02;95%CI为0.83-1.26;P = 0.85)。亚组分析根据年龄,病前残疾,入院合并症,意识障碍水平和基础诊断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危因素。持续性脑电监测与发作间期电生理异常的检出率增加(校正后的RR为1.26; 95%CI为1.08-1.15; P = .004和3.37; 95%CI为1.63-7.00; P = .001)和抗癫痫治疗的个体化调整(RR,1.84; 95%CI,1.12-3.00; P = 0.01)相关。

表一 持续和常规脑电监测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对比

表二 两组患者的主要终点指标的差异

图二 对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的两组患者死亡率相对风险差异

表三 两组患者的次要重点指标差异


研究结论


该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意识障碍且近期无癫痫发作的重症成年患者中,长程脑电监测可以提高癫痫发作的检出率和更加频繁的抗癫痫治疗的个体化管理,但与重复进行的常规脑电监测相比,患者的预后改善无统计学差异。在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之前,在资源有限的中心内常规脑电监测可能是持续脑电图监测的有效替代方案。


个人体会


随着监测时间的延长,持续脑电监测更有可能观察到患者癫痫发作的全貌,而常规脑电图监测电生理异常的检出率较低,更高的电生理异常的检出代表了更频繁的抗癫痫药物调整,不过这种检出率的提高和药物的个体化调整没有带来6个月后死亡率的明显降低,可能的原因包括,一是该临床试验在国外进行,持续脑电监测可能会触发更多的有创抢救措施的终止(DNR),二是癫痫发作只是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对死亡率的改变起到实质性的影响作用恰恰是原发疾病本身,单纯控制癫痫并不能带来原发疾病的痊愈。该研究纳入了较多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本身预后较差,也是该研究未得出阳性统计学意义的主要终点指标差异的潜在因素之一。因此还需要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确立持续脑电监测的价值,在更令人信服的证据问世之前,重复的常规脑电监测似乎是性价比更高的替代方案。


译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