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D: 32933574
DOI: 10.1186/s13054-020-03272-z
𝛃-内酰胺抗生素是ICU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据文献报道只有40-60%危重症患者在使用𝛃-内酰胺类时治疗浓度达标。目前研究𝛃-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浓度达标情况和临床预后之间关系较少,Alan Abdulla教授等开展一项前瞻性EXPAT研究进行分析,结果发表在2020年9月的Critical Care上。
一项大型多中心研究报道ICU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比例占64-71%。为了正确防治危重症患者的严重感染,制定合理的抗生素用药剂量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有关抗生素剂量研究大多集中在非ICU人群。各种研究表明危重症情况下患者的病理生理发生变化,如液体容量改变、血清白蛋白变化、肾肝功能改变,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微循环衰竭等,均会改变药代动力学(PK)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不仅如此,重症患者异质性高,病人间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合并症、感染源和预后相差非常大。如果所有的病人都按照标准剂量使用𝛃-内酰胺类抗生素,患者很可能不能获得有效的药物治疗浓度。
𝛃-内酰胺抗生素是ICU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这些抗生素呈时间依赖性杀菌。血清未结合(游离,𝒇)药物浓度高于最小抑菌浓度(MIC),即𝒇T>MIC时间占给药间隔的比例(T)和患者预后相关。在体感染模型中,这类抗生素如要起到杀菌活性,𝒇T>MIC需达40-70%,临床研究提示危重症患者最好要达100%𝒇T>MIC,这样能获得更高的临床治愈率和细菌清除率。为了最大程度提高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给药间隔期内药物在血浆中游离浓度需要100%在MIC1-4倍以达到药效学的目标(PDTs)。继续增加药物剂量不会再增加杀菌速度和杀菌效果。据文献报道只有40-60%危重症患者在使用𝛃-内酰胺类时达标。也就是说,再提高ICU的达标率并不容易,尤其是给予常规剂量𝛃-内酰胺类。仅仅增加药物的标准剂量并不是最优的策略,剂量过大导致谷浓度增高,会引起药物过量从而引起不良反应增加,因此需要对危重症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据此,临床需要筛选出这类高危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规律的药物浓度监测(TDM)。
据我们所知,目前少有研究定量分析危重症患者中𝛃-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浓度达标与否的预测指标。现有的研究不是病例数较少,就是分析的𝛃-内酰胺类抗生素种类不同,只有2项研究试图探究临床预后和抗生素药物浓度达标之间的相关性,但没有阐明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和抗生素浓度达标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欧洲几家ICU中6种常见𝛃-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浓度达标率,分析他们和临床预后之间关系。
!
Key Messages
材料和方法
研究设计
前瞻观察性研究,纳入2家中心(荷兰鹿特丹港市伊拉兹马斯大学医学中心和马斯斯塔德医院医院)。
研究病例
2016.1-2017.6所有入住ICU的患者,静脉应用阿莫西林(联合/不联合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呋辛或美罗培南;
■ 入组标准:年龄≥18岁,预期ICU住院时间>72h,静脉间隔应用上述抗生素。
■ 收集数据: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住院期间抗生素初始治疗前3天的剂量。开始抗生素治疗的第2天开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共采集5个时间点的静脉血:治疗开始前15-30min(谷浓度,Cmin)、输注结束后15-30min(峰浓度,Cmax)、结束后1h和3h,以及第2剂开始前15-30min(第2个Cmin);准确记录采样时间和给药剂量。血标采样后保存在2-8℃,24h内予3000rpm离心6min后将血浆放在-80℃储存。药物血浆浓度通过多重UPLC-MS/MS法粗定。用平均血浆蛋白结合(PPB)值来矫正危重症患者的抗生素蛋白结合率。用PKSolver(2.0版)来验证血浆浓度-时间数据的非房室PK分析。
■ 主要终点:
PK/PD的终点:游离血药浓度大于MIC(ICU目标)的时间占给药间隔百分比为100%,即𝒇T>MIC和𝒇T>4×MIC。𝒇T>MIC百分比时通过计算MIC和浓度时间曲线的截距来确定的。每种抗生素均使用了推测的病原体的流行病学临界值(ECOFF),即按照欧洲EUCAST定义病原体表型检测未检测到获得性耐药机制的病原体最高MIC。EUCAST的流行病学临界值(MICECOFF):阿莫西林8mg/L(肠杆菌),头孢噻肟4mg/L(金黄色葡萄球菌),头孢他啶8mg/L(铜绿假单胞菌),头孢曲松0.5mg/L(肠杆菌),头孢呋辛8mg/L(大肠杆菌)和美罗培南2mg/L(铜绿假单胞菌)。经验使用抗生素多选择比较固定的给药剂量和间隔,因为以𝒇T>MIC和𝒇T>4×MIC为目标,故每种抗生素监测的MIC范围选在0.03125-128mg/L。
■ 次要终点
ICU住院时间(LOS)、启动治疗(入组开始)后30天内病死率。还分析患者特征(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启用抗生素时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OFA)、血清白蛋白、血尿素氮、脓毒血症、eGFR、是否需要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结果
共纳入147例患者,712份血标本。表1.为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等。患者中位年龄为63岁,61%为男性,中位ICU住院时间为9天,30天全因病死率为19.7%。
药代动力学参数
图1.显示了不同抗生素的游离血浆谷浓度(𝒇Cmin)的箱式图。
𝛃-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危重症患者游离药物血浆谷浓度(𝒇Cmin)箱线图(箱:中位数、第25分位数、第75分位数;线:第10%、第90%)。
绿色:目标抗生素剂量(𝒇Cmin=1-10×MICECOFF)
蓝色:次优剂量(𝒇Cmin<1×MICECOFF)
红色:药物超量,需减量的阈值(𝒇Cmin>10×MICECOFF)
抗菌药浓度达标情况
药效学达标(PDT)100%𝒇T>MICECOFF和100%𝒇T>4×MICECOFF的比率分别为63.3%(93/147)何36.7%(44/147)。相比达标组,非达标组患者多为年轻男性,血肌酐清除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高、血白细胞计数更高,住院时间更长、血尿素氮更低,且多为联合应用抗生素。基线及第2天eGFR≥90ml/min/1.73m2的患者中分别只有45.7%(21/46)和31%(16/51)达100%𝒇T>MICECOFF。所有患者中,有19%(28例)需要CRRT治疗。PDT达标和未达标卒患者需性CRRT治疗的比例分别为23.7%和12.2%(p=0.06),两者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但临床经验还是有明显差异的。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和美罗培南的100%𝒇T> MICECOFF目标达成率分别为44.4%、57.0%、100%、94.1%、0%和71.4%。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和头孢呋辛达100%𝒇T> 4×MICECOFF的概率不到 25%,这表明对于MIC高的病原体,这些药物浓度均不足。
图2. 显示了各种MIC(0.03125-128mg/L)下各种𝛃内酰胺类抗生素药效学达(100%𝒇T> MIC和100%𝒇T> 4×MIC)标所需的剂量
图2. 在一系列MIC下,ICU患者PDT到100%𝒇T> MIC(A1-F1)和𝒇T> 4×MIC(A2-F2)的𝛃内酰胺类抗生素剂量。
横轴标注的截距(虚线)为EUCAST流行病学截点(ECOFF):阿莫西林8mg/L(肠杆菌),头孢噻肟4mg/L(金黄色葡萄球菌),头孢他啶8mg/L(铜绿假单胞菌),头孢曲松钠0.5mg/L(肠杆菌),头孢呋辛8mg/L(大肠杆菌)和美罗培南2mg/L(铜绿假单胞菌)
药物浓度达标(或不达标)的预测因素
在多元二次Logistic回归研究中,达标的预测因素见表2.。CRRT治疗(OR 6.54,95%CI 1.47-48.61)、高血尿素氮(OR 1.09,95%CI 1.03-1.17)者多能达100%𝒇T>MICECOFF。血清尿素氮高者多能达100%ƒT> 4×MIC(OR 1.05,95%CI 1.00-1.10)。男性是药物浓度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 0.32,95%CI 0.12–0.81)。基线eGFR≥90mL /min/1.73m2(OR 0.14,95%CI 0.03 0.49)和高BMI(OR 0.91,95%CI 0.83–0.99)患者PDT不能达100%𝒇T>4×MICECOFF。
临床预后的预测因素
表3. 的多元二项式回归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检验抗生素剂量达标和ICU住院时间和30天生存率之间的关系。PDT达100%𝒇T>MICECOFF和ICU LOS明显相关(OR 1.66,95%CI 1.19–2.32)。多变量模型中,PDT达标和不达标组患者需CRRT治疗均和ICU LOS延长相关(OR为2.08 [95%CI,1.33-3.20]和OR 2.13 [95%CI,1.33-3.34])。此外,两组PDT模型中,eGFR≥90mL/min/1.73m2与ICU LOS延长相关(OR分别为1.67 [95%CI,1.13-2.47]和OR1.69 [95%CI,1.12-2.56]。但抗菌药物浓度达标与否和30天生存率上没有显著相关性(OR分别为0.56 [95%CI,0.19-1.66]和OR 1.24 [95%CI,0.44-3.73
结论
本研究分析𝛃内酰胺类抗生素PDT达标率,且探索了未达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支持危重症患者使用𝛃内酰胺类抗生素需个体化调整剂量。该类患者如只是统一给予经验用标准剂量,药物浓度达标率低,本研究显示100%𝒇T>MICECOFF患者不到2/3,1/3不到的患者100%𝒇T>4×MICECOFF。危重症患者使用𝛃内酰胺类抗生素期间药物浓度是否达标可使用一些床旁评估指标。男性、肾功能正常或亢进、使用CRRT是𝛃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浓度不达标的高危因素。eGFR≥90ml/min/1.73m2患者存在抗生素药物浓度不达标风险,且因此会延长ICU住院时间。因此我们建议危重症患者使用𝛃内酰胺类药物时应进行药物浓度监测。而这类患者能否从个体化给药中获益则需要RCT研究来进一步评估。
叶相如
华山医院神经重症住院医生,目前从事神经重症、气道管理、感染方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