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 亚专科 > 文献荟萃 > 文章正文
儿童低级别胶质瘤:能否减少随访频率以及钆造影剂的使用?
作者:蔡圣咏 2020.11.30

Neuroradiology 2020

PMID: 33241451


PMID:33241451
研究背景
       目前,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最佳随访策略尚未形成共识。由于增强磁共振使用的钆造影剂直接作用于在患者大脑中,学界对其在儿童人群的使用十分关注。该文献目的是研究确定钆造影剂的使用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儿童WHO1级星形细胞瘤的治疗。在低级别胶质瘤的随访中,是否可以最好限制随访扫描磁共振的次数和钆造影剂使用。
 
研究方法
       这是在一家三级儿科医院进行的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入组2007年至2013年间所有新诊断为WHO1级星形细胞瘤的儿童,并将截至2018年12月的随访影像纳入分析。根据肿瘤部位,分为小脑组,视路组和其他组三组。记录随访影像的间隔时间,并采集病史和影像资料,以确定影像与复发进展、进一步治疗相关性。
 

研究结果
      在研究期间,88名患者接受了690次随访磁共振扫描。31例患者出现复发或进展,并接受了进一步治疗,其中30例在随访磁共振影像上被确认。
     总共有13/690(2%)人次的MRI扫描在增强序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但同期在患者的其他序列上没有发现信号异常。其中5个病例(38%)显示的"线状"强化表现被MDT团队考虑为正常的术后改变。随访未发现播散性的复发病例。在其他序列(主要是T2、FLAIR或DWI)未见明显异常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例病例是仅凭增强序列的异常改变而行进一步治疗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钆造影剂的使用似乎并没有助于多学科团队综合治疗团队的治疗决策。


讨论和阅读体会
       
       该研究提示,对于完全切除的儿童低级别小脑肿瘤,可减少磁共振影像的随访频率。MDT团队的治疗决策很少基于造影后的增强磁共振影像,因此可能需要限制儿童WHO1级星形细胞瘤的随访中钆造影剂的使用。该研究结论与近期一些其他的研究结论相近。


复发患儿发现复发的时间示意图


编译者简介

       蔡圣咏,博士,住院医师。师从神经外科毛颖教授,目前从事胶质瘤临床和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