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管后喉头水肿和气道梗阻是拔管失败的主要原因。再插管增加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在某些情况下,拔管前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可用于预防拔管后气道并发症。因此,拔管前评估喉头水肿的风险很重要。来自日本的Kuriyama等教授就成人套囊漏气试验在预测拔管后气道并发症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结果发表在2020年第24期的Critical Care上。http://doi.org/10.1186/s13054-020-03358-8。PMID:33160405。
研究背景
拔管后喉水肿和气道梗阻是拔管失败的主要原因。据报道,拔管后喘鸣的发生率为2-26%,并常导致再次插管。再插管增加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在某些情况下,拔管前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可用于预防拔管后气道并发症。因此,拔管前评估喉头水肿的风险很重要。
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对符合拔管标准的成人机械通气进行套囊漏气试验,以筛查出拔管后喘鸣的高危人群。先前系统评价表明套囊漏气试验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不同。我们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以评估ICU环境下套囊漏气试验预测成年插管患者拔管后气道并发症诊断的准确性。
研究方法
检索了Medline、EMBASE、Scopus、ISI 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数据库,从建库开始到2020年3月16日,不设语言限制。在医学图书馆员协助下制定了搜索策略(表1),并且手工检索了相关研究的参考文献。
我们纳入的研究检查明确是否将拔管后气道梗阻或再插管作为参考标准,以研究套囊漏气试验的准确性。两位研究者使用QUADAS-2进行独立偏差风险评估。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法对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二元随机效应荟萃分析。主要结果是拔管后气道梗阻和再插管。
第一作者(AK)和其他作者之一(JLJ和JK)分别从每个研究中提取以下数据:(1)患者人口统计学(年龄、性别);(2)研究特征(国家、研究人群;机械通气持续时间;通气方式;拔管后观察期);(3)套囊漏气试验的类型(定量或定性);(4)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和假阴性的数量;(5)使用的参考标准。
两个主要结果:(1)拔管后气道梗阻和(2)因拔管后气道梗阻而重新插管。拔管后气道梗阻的参考标准包括喘鸣音(可闻及的高频吸气性喘息)或研究者定义的喉头水肿(包括经支气管镜检查或喉镜)。
研究结果
检索了2236项研究,纳入28项研究,涉及4493例拔管,其中27项研究以英语发表,1项研究以韩语发表。三项研究具有较低的QUADAS-2偏倚风险。套囊漏气试验对拔管后气道梗阻的综合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2(95%CI 0.49-0.73;I2=81.6%)和0.87(95%CI 0.82-0.90;I2=97.8%)。套囊漏气试验对再插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6(95%CI 0.46-0.81;I2=48.9%)和0.88(95%CI 0.83-0.92;I2=87.4%)。亚组分析表明,套囊漏气试验类型和插管长度可能是导致拔管后气道梗阻敏感性和特异性异质的原因。
表2. 套囊漏气试验总结及纳入研究的参考标准
表3. 使用QUADAS-2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估
图2. 套囊泄漏试验预测拔管后上气道的受试者操作特性(SROC)曲线
图3. Fagan列线图预测拔管后上气道梗阻
研究结论
套囊漏气试验对拔管后气道梗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中等程度敏感性。高的特异性提示临床医师应考虑对阳性患者进行干预,但低敏感性提示患者在拔管后仍需密切监测。需要继续研究,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排除拔管后气道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