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章正文
“基于影像组学的脑胶质瘤个体化诊疗技术多中心临床试验”启动会在华山医院顺利召开
2021.01.20


根据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建议,上海将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其中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疾病的诊疗模式,特别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经典案例,多款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诊断工具被CFDA批准应用于临床。



近期,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院长、陈亮教授课题组牵头,“基于影像组学的脑胶质瘤个体化诊疗技术多中心临床试验”启动会在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召开,该项目获得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医学创新研究专项”支持,瑞金、仁济、新华、同济四家医院共同参与。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神经外科领域亟待攻克的诊疗难点,采用多模态、多参数的医学影像技术实现无创的脑胶质瘤病理诊断、分子分型、疗效判断、预后预测对于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被认为能够有效延缓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近年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在周良辅院士、毛颖院长带领下,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复旦大学药学院密切合作,重点攻关人工智能影像组学关键技术应用于脑胶质瘤患者个体化诊疗,此项医学创新研究项目希望通过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人工智能影像组学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未来实现临床新技术转化应用奠定基础。



启动会上项目负责人陈亮教授首先介绍了项目背景、研究目标和组织框架,提出希望本次多中心临床试验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脑胶质瘤影像组学疾病研究队列,根据上海市科委要求,为优化中国脑胶质瘤诊疗流程、形成可推广应用的影像组学辅助诊疗新范式和新标准奠定基础。


项目秘书史之峰副教授具体介绍了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拟在“精准诊断”、“预后预测”、“手术导航”、“智能放疗”四个方面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从而形成一体化应用于脑胶质瘤综合诊疗的影像组学临床新技术。



来自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余锦华教授和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聪教授先后做了“脑胶质瘤智能诊疗体系的多中心临床应用研究”和“术中定位酸性代谢边界指导脑胶质瘤手术创新设备的临床研究”两项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本项目实施过程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方法。



作为项目的技术支持,GE磁共振部门吴仆射博士介绍了“GE MRI临床科研合作与技术进展”、阔然基因陈永武博士介绍了“胶质瘤cIMPACT-NOW更新要点和CaptioX-G研发思路”,来自GE磁共振和阔然基因最新的医学成像和基因测序技术将会应用到本次多中心临床试验中。




最后,多中心子课题负责人及代表,瑞金医院卞留贯主任、同济医院骆纯主任、新华医院郑学胜副主任、仁济医院贾锋副主任均对课题的实施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将全力支持本项目的开展,力争做成上海标准、中国典范。


本项目为期四年,研究目标是完成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脑胶质瘤无创精准诊疗和预后分析系统,希望为脑胶质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