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从2016年5月到2017年8月,全球共59个ICU中心登记了971例患者。在最初纳入研究的971例患者中,有40例因数据缺失而被剔除,最终931例患者纳入研究(表1)。
表1:患者的基线数据
在获知MIC值的135例患者中, 127例(94%)接受了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在22例(17%)患者中,AG的使用扩大抗菌谱范围。
表2:病原微生物数据
931例患者中,14例(1%)接受妥布霉素治疗,303例(33%)接受庆大霉素治疗,614例(66%)接受丁胺卡那霉素治疗。表3描述了AG使用的具体情况。
761例(82%)患者经验性地使用了AG,914例(98%)患者使用AG作为联合治疗,主要与𝜷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890,96%)。治疗时程中位时间为2(IQR 1–3)天,每个疗程的AG剂量中位数为2(IQR 1–2),给药间隔时间中位数为26(IQR 23.5–43.5)小时。
483例患者(52%)接受了第二剂AG。
使用第一剂AG时,分别对437例(47%)和501例(57%)患者的Cmax和Cmin进行TDM监测(具体分析见图1和图2)。发现第一剂后,295例(68%)患者达到PK/PD靶目标,即Cmax/MIC>8, 其中丁胺卡那霉素MIC为8 mg/L(241/341,71%),庆大霉素MIC为2mg/L(53/90,59%)和妥布霉素MIC为2mg/L(1/6,17%),而353例(71%)患者的血浆药物浓度高于Cmin推荐阈值。
在128例患者中,至少能获得一种感染病原微生物的MIC值,其中位数为2mg/L(1;4);在这128例患者中,76例患者同时获得MIC和Cmax值,其Cmax/MIC比值中位数为25.7(16.7;40.3),其中65例患者Cmax/MIC大于8。
表3:氨基糖甙类治疗的使用特征
图1:不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使用的Cmax数据分布情况
图1: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的Cmax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次要结果
临床结局
621/843例(74%)患者的抗菌治疗被认为是成功的;分别在42/843例(5%)和71/843例(8%)患者中,观察到感染复发和多重感染;而17例患者中,发现多重耐药的病原微生物(MDR)。
AG治疗对肾功能的影响:361/843例(39%)患者同时接受非甾体抗炎药、碘、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和万古霉素中至少一种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治疗。在AG治疗的最后一天时,对481例患者进行AKIN评分,评分≥ 1的患者为108/481(22%)例。
表4: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使用靶值Cmax达标与临床治愈之间的多变量分析
表5: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使用靶值Cmax达标与ICU死亡率之间的多变量分析
短程大剂量氨基糖苷类(AG)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是国际上广泛推荐使用的方案,丁胺卡那霉素是这一脓毒症患者最常用的AG类抗菌药物。在使用AG时,大多数ICU常规行AG-TDM,但具体目标值存在地区差异性。本研究在接受TDM的患者中,发现Cmax目标达标与否与ICU死亡率或临床治愈率之间没有相关性。
虽然AG已作为处方药使用了几十年,但由于一些影响药物PK的病理生理变化和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对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重症患者的最佳给药方案仍然具有挑战性。
药物肾毒性是限制AG在肾功能受损的危重患者中应用的原因之一。优化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使用的定义是:最佳预后和最低毒副作用的给药方案。既往的研究一致推荐每日单次大剂量给药,但是适当延长大剂量给药周期,可最大程度的提高疗效,同时也能减少发生肾脏毒性的可能。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尽管如此,在大多数国家,这种高剂量给药方案被认为是一种“超说明书”给药方案。在本研究中,超过20%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有持续性AKI。但是,脓毒症患者中,AG治疗引起的肾脏毒性发生率较难评估,因为一些混杂因素可能影响AKI的后续评估。据报道,脓毒症相关AKI发生率从20%到50%,与AG的使用无关。
重症患者中,AG类药物中处方使用最多的是丁胺卡那霉素,但在不同国家地区使用差异性很大。尽管在我们的研究队列中接受庆大霉素治疗的患者数较少,但是庆大霉素PK/PD目标达成率(59%)低于丁胺卡那霉素(71%)。在脓毒症患者中观察到庆大霉素在患者体内的表观分布量增加(0.41 L/kg),是导致庆大霉素暴露不足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重症患者应给予较高的庆大霉素负荷剂量。同样,之前的一项单中心研究发现:在MIC为2 mg/L的重病患者中,庆大霉素给药方案为8 mg/kg未能达到至少8倍MIC的PK/PD目标。考虑到实际MIC值,因为本研究中大部分明确病原微生物的MIC<2 mg,出现剂量不足的患者比例较低。
在ICU患者中,AG-TDM在优化AG使用中被广泛推广,目标是Cmax/MIC比值至少为8,以最大程度提高疗效。Duszynska等的研究表明,在脓毒症患者中,83%的患者在丁胺卡那霉素治疗期间需要调整剂量和/或给药频次。同这类研究发现良好临床预后与PK/PD目标靶值相关性的结论不同,本研究未能证明Cmax靶点达到与临床结果之间的任何相关性。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广泛联合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严重感染。通过联用使用合理的抗菌药物,可将AG的PK/PD达标与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降至最低,这种情况往往会被质疑联合AG的必要性。
本研究中22例患者中,AG是唯一有效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抗菌药物。另外,最新的脓毒症救治指南建议使用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特别是感染性休克患者。因此在只有AG敏感的抗菌药物方案中,重要的是优化AG使用剂量及频次。但是,这一组患者中,由于AG能够扩宽抗菌谱范围,因此无法确定PK/PD靶值达成与否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在我们的队列研究中,尽管使用高剂量的AG,但仍有相当比例(67%)的患者没有达到PK/PD靶值。
尽管如此,TDM仍然被广泛推荐,即使是短疗程的AG也应考虑TDM。因为TDM已被证实能减少住院时间、肾毒性发生率、死亡率以及住院费用。
但仅使用TDM可能不足以确定合理的给药剂量。进一步应用Bayesian预测和TDM公式,并考虑到影响脓毒症患者PK的各种因素,能更合理的优化AG给药方案。这些方式即使是在有限的PK模式样本下,也能给临床实践提供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因为Cmax的估计值可能会根据输注的持续时间和血标本取样时间而有很大差异,而AUC却更稳定可靠。其次,AUC更好地反映了整个给药期间的药物暴露积累,并对采样时间的依赖性不大。
因此,AUC引导的TDM被认为是更可靠的AG疗效指标。
结论
短程高剂量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休克的患者,尽管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的疗效并不确定。在本队列研究中,未发现Cmax目标达成率与ICU死亡率或临床良好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因此优化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首剂量(负荷剂量)和进行TDM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