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后行急诊CTA检查,有时可发现斑点症(spot sign,SS)。斑点症被认为与血肿扩大和ICH患者不良预后直接相关,但是斑点症的具体预测效能在各研究中却大相径庭。其可能的原因是区分高密度血肿和高密度对比剂是相对困难的。而双能CTA(dual-energy-CTA,DE-CTA)恰恰具备区分碘对比剂和血肿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应用双能CTA探索是否该技术可增加斑点症准确性,从而更加准确的实现预测ICH后的血肿扩大。研究结果发现双能CTA上发现的斑点症,尤其是延迟期的融合图像上的斑点症,比传统CTA的斑点症能更加准确的预测血肿扩大以及预测ICH患者的不良预后。结果发表在2021年2月的Journal of Stroke上。
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目前任然是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但是预测ICH患者的预后仍然值得探讨,常用的预测因子比如年龄、GCS评分、接诊血肿量以及血肿位置等都是无法改变的因素,准确性都无法让人满意。相反,如果血肿出现显著增大(出现在大约1/3的ICH患者)则可有效预测ICH患者不良预后和死亡率,且该因素为可控制因素。
斑点症的定义为CTA扫描上急性血肿内出现的1个或多个增强影像,其潜在机制为活动性的造影剂渗入血肿内。斑点症目前被认为可有效预测血肿扩大和ICH患者临床预后。但是由于不同医疗机构使用CTA扫描参数不一,例如在动脉期还是延迟期(静脉期)扫描采集图像,都对斑点症准确性产生不同影响。目前2项针对斑点症预测血肿扩大的meta分析都提示整合准确率为57%和62%。
CTA上准确发现斑点症的困难可能在于区分高密度血肿和对比剂。而双能CTA因其特殊扫描方式,即高峰值和低峰值电压同时分开采集图像,以及不同的能力衰减曲线,双能CTA可区分高密度血肿和高密度碘对比剂。因此本研究通过与传统CTA图像对比,希望明确双能CTA是否可增加斑点症诊断准确率,以及双能CTA上的斑点症对ICH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如何。
研究共纳入139位患者,其中47位患者(33.8%)出现血肿扩大。与传统动脉期混合图像相比较,斑点症对血肿扩大预测敏感性为32%(准确度0.72);而与传统延迟期(静脉期)混合图像相比较,斑点症对血肿扩大预测敏感性为76%(准确度0.80)。延迟扫描出现斑点症是血肿扩大(OR=17.5,95% CI=6.14至49.82)和不良预后(OR=3.84,95% CI=1.16至12.73)的独立相关因子。
表2,斑点症对血肿扩大预测结果。
表3,相关变量与血肿扩大之间关系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表4,对患者不良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补充表1,纳入原发性ICH患者和排除原发ICH患者的基线数据比较。
研究结论
文中提到双能CTA的应用效果,尤其在延迟扫描(静脉期)的斑点症对血肿扩大意义最大。斑点症对ICH血肿扩大的预测意义不言而喻,其根本机制目前认为是造影剂的外溢。而双能CTA之所以优于传统CTA,在于双能CTA的图像采集方式可以分段式采集,容易区分高密度血肿或高密度的碘造影剂。研究也得出结论,双能CTA的静脉期出现斑点症,可有效预测血肿扩大、预测患者不良预后。临床医生可根据相关图像、诊断结果,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尽量避免血肿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双能CTA的普及会成为一种趋势,传统CT扫描的淘汰成为必然。双能CTA因其独特的扫描方式和图像采集特点,可为临床、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更多时相、角度的数据,为疾病的了解、病情进展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但是如何应用好这些数据,更好的改善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改善患者预后仍然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
赵剑斓,神经外科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导师胡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发性脑出血及神经重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