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脑胶质瘤全程诊疗的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脑胶质瘤诊疗水平和质量,2021年9月9日,“全程管理 践行规范|脑胶质瘤诊疗质量规范中国行-华山站”线上活动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大咖云集,内容精彩,同时吸引线上参会人数达1200人,会议聚焦了当下脑胶质瘤治疗中放疗与肿瘤电场治疗的热点话题,展示最新的临床治疗探索,专家就脑胶质瘤治疗展开思想碰撞,对于肿瘤电场应用于脑胶质瘤治疗也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学术意见,这一思想盛宴也令线上的参会嘉宾们获益匪浅。
<识别二维码观看直播>
主席致辞
会议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恩敏教授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石梅教授分别致辞。
王恩敏教授首先对参会的各位神经外科领域的专家同道表示了诚挚的欢迎。
本次活动聚焦肿瘤电场治疗,如今肿瘤电场治疗已是继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后的第四种治疗方法,获得了《NCCN指南》和《中国卫健委脑胶质瘤诊疗规范》的推荐,为胶质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其中,EF-14研究特别对新诊断的脑胶质瘤进行了三期随机临床研究,研究表明,肿瘤电场治疗联合手术后放、化疗及替莫唑胺治疗的病人的OS可以达到近21个月的时间,较STUPP方案延长许多。
希望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同道能够踊跃交流肿瘤电场治疗使用经验,各抒己见,积极讨论,为我国脑胶质瘤诊疗开辟新的思路。
石梅教授对线上的参会同道表示了欢迎。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的外科界、放疗界、肿瘤界等众多的神经肿瘤领域的专家大咖一起学习交流,为共同探讨肿瘤电场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预祝本次脑胶质瘤肿瘤电场治疗专题会议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论 道
论道环节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石梅教授担任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媛媛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鑫教授担任讲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媛媛教授带来题为《肿瘤电场治疗规范化应用》的精彩讲座。
陈教授分别从肿瘤电场治疗使用流程及管理、dAE(皮肤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及处理、肿瘤电场治疗患者的综合管理三个部分对肿瘤电场治疗的规范化治疗展开描述。陈教授指出,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当中最常见的且最具侵略性的原发恶性脑肿瘤,经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实验证明,肿瘤电场治疗在肿瘤灭杀治疗中是有所成效的,肿瘤电场治疗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治疗疗效颇有裨益,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鑫教授带来题为《肿瘤电场治疗与放疗的不解之缘》的精彩讲座。
目前手术放化疗加上肿瘤电场治疗,成为了胶质母细胞瘤新的标准治疗方案。肿瘤电场治疗和放疗作为两种主要的治疗手段,二者之间的关联紧密。王教授分别介绍了肿瘤电场治疗联合放疗的基础研究、肿瘤电场治疗联合放疗的临床探索、肿瘤电场治疗贴片对放疗剂量的影响等。王教授指出,众多基础研究证实,肿瘤电场治疗在放疗前及放疗期间同步使用,可起到协同治疗的作用,能提高肿瘤细胞的杀伤率且延迟DNA损伤修复;初步的临床实验也证实,肿瘤电场治疗在同步放化疗期间联合使用(无论是否移除电极贴片),对放疗的治疗剂量和皮肤头皮不良反应均无显著影响,且有初步疗效;肿瘤电场治疗电极对放疗靶区(PTV/CTV)的剂量总体影响较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魏启春教授点评道,近年来胶质母细胞瘤诊疗的进展并不多,肿瘤电场治疗出现后,患者OS可提升至20.9个月,MGMT甲基化的患者使用肿瘤电场治疗有更好的预后。
王教授进一步在EF-14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将肿瘤电场治疗开始时间提前到放疗的过程中甚至放疗之前,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就放疗剂量而言,佩戴肿瘤电场治疗贴片进行放疗对剂量的影响并不大,大概是1%左右,这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在肿瘤电场治疗同步放化疗的治疗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假性进展与毒副作用。有文献报道,在单纯放疗时,假性进展率通常在3%左右,而联合TMZ之后,假性进展的发生率会在20%-30%之间。如果再联合肿瘤电场治疗,假性进展率和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关注。
肿瘤电场治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杨秋安教授点评道,GBM的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为5%,STUPP方案出现后,5年生存率提升至9.8%。STUPP方案是联合手术、放疗以及化疗的综合治疗,患者的中位OS在14.6~16个月。在维持TMZ的标准治疗基础上加入肿瘤电场治疗,患者中位OS达到了18~24个月。如果电场佩戴时间能达到22个小时/天的情况下,患者OS甚至可达到24个月以上,这是非常大的一个突破。
由于肿瘤电场治疗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机制,因此它对其他的肿瘤可能也有治疗作用。肿瘤电场治疗对新诊断及复发的GBM均有效,放疗联合贝伐单抗可以减少肿瘤的负荷,再联合肿瘤电场治疗就能有效控制 GBM的复发和进展。
对于MGMT甲基化患者,替莫唑胺、肿瘤电场治疗或免疫治疗可能更有效果,希望未来肿瘤电场治疗能够成为一个标准的治疗方法。此外,肿瘤电场治疗与化疗、放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法的联合都是将来可研究的方向。总的来说,肿瘤电场治疗加入综合治疗后,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很好的获益。
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申戈教授点评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电场治疗使用时机从新诊断GBM到复发GBM,从术后联合辅助放疗到现在提出的同步放疗甚至是放疗之前,可以看出肿瘤电场治疗的介入时机是不断前移的,越早期应用肿瘤电场治疗,也许能带来更显著的治疗效果;许多临床研究也显示,对于包括脑转移瘤、儿童肿瘤在内的其他类型的肿瘤,肿瘤电场治疗加入治疗后同样会较好的治疗效果。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徐建堃教授点评道,对于肿瘤电场治疗,传达给患者治疗理念非常重要,肿瘤电场治疗属于物理性治疗,不像传统的药物治疗那样直观,要帮助患者转变观念,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对肿瘤电场治疗的依从性。另外,由于患者对肿瘤电场治疗依从性与疗效直接相关,所以使用中要更加注意患者的使用感受,包括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社会工作等,最终提高依从性、提升患者获益。2021年WHO提出了更多的GBM新分子分型,肿瘤电场治疗在未来的探索中应该针对这些分型做出更多细致的分层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获得更多、更精细的数据,找到肿瘤电场治疗更多的优势群体,让患者都能得到标准化同时也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石梅教授对“论道”环节进行了小结。肿瘤电场治疗的出现,为许多GBM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希望随着众多专家的积极探索,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拿出更多中国人群的真实世界的治疗结果,从而探索出更深入的治疗方案。
践 新
践新环节由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蔡林波教授担任主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汪洋教授担任讲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汪洋教授带来题为《肿瘤电场治疗应用华山经验》的精彩讲座。汪教授结合了来自华山医院肿瘤电场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的患者数据,及大量临床研究探索,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为大家分享了在肿瘤电场治疗联合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体会及华山医院的相关研究经验。肿瘤电场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模式不良反应较少,皮肤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患者容易因皮肤不良反应而导致放疗中断。优化放疗技术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浩教授向汪洋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根据华山经验,一般是佩戴肿瘤电场治疗进行放疗,还是取下肿瘤电场治疗后进行放疗,两者各有哪些利弊?另一个问题是华山是否已有应用肿瘤电场治疗在脑转移瘤、非小细胞肺癌乃至黑色素瘤等其他类型肿瘤进行治疗的临床试验。
关于第一个问题,汪洋教授表示,华山医院一般是患者佩戴肿瘤电场治疗时同步放疗的,取下贴片比较耗费时间,容易影响时效性,产生误差,而佩戴贴片进行放疗会增加皮肤不良反应率。当然最终结论还是要根据对照研究来判断两种治疗方法是否会对疗效有影响,这样也可以指导我们根据不同的病灶来采取分层治疗。
第二个问题,关于肿瘤电场治疗在其他瘤种的拓展应用,汪洋教授表示非常期待,但由于目前尚无合适病例,暂未开始探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蔡林波教授也对问题进行了补充回答。由于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电场频率跟GBM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使用现在的肿瘤电场治疗,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后一定会出现适合肺癌脑转移的肿瘤电场治疗设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严森祥教授点评道,汪洋教授阐述的有关放疗时同步使用肿瘤电场治疗期间如何进行皮肤保护,以及如何从物理学角度降低皮肤剂量,对肿瘤电场治疗的使用和治疗有着非常好的启发作用。而肿瘤电场治疗在其他瘤种间的拓展,也是非常期待,尤其是胸膜间皮瘤的肿瘤电场治疗,浙江省余姚市是这一疾病的高发地区,非常希望能和各位专家联合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利用GBM的肿瘤电场治疗治疗经验,共同推动这一研究。
深圳市人民医院李子煌教授向汪洋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华山医院在做肿瘤电场治疗头皮剂量检测的时候,误差大概是4%,我们医院做剂量测算得出来的误差大概是5%,这都和EF-32研究中的1~2%有很大差距,这是什么原因?第二个问题是贴片更换时电极位置会有误差,这给我们同步放疗时计算剂量带来了难题,该如何解决?
汪洋教授回答称,剂量的误差可能是由于国外的测量方式和我们不同。华山医院曾经联合上海中山医院一起做过相关研究,但因为肿瘤电场治疗的剂量测量仍存在很多物理学难点,因此当前只能得出初步的测量结果,如果希望得到更加精准的数据,可能还需要更多物理学专业人士来参与测量。而关于肿瘤电场治疗贴片的位移和剂量方面的差别,虽然目前已有部分研究表明贴片的少量位移所造成的剂量差别并不会太大,但仍缺乏具有大量样本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这一问题。因此后续可能需要展开系统的研究 这样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
蔡林波教授对“践新”环节进行了小结。本环节中,汪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肿瘤电场治疗的机理和相关的治疗进展,针对放疗医生最关心的肿瘤电场治疗皮肤不良反应方面,汪教授既有实践的展示,又有物理剂量的计算,引发每一位在座的放疗教授对物理剂量分布问题的思考。
研 案
研案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汪洋教授担任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峰教授担任讲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峰教授带来题为《两例肿瘤电场治疗使用病例分享》的精彩讲座。王教授全面生动地展示了两例脑胶质瘤患者的手术、病理、放化疗、肿瘤电场治疗治疗与随访结果。两位患者在接受细致的多学科MDT诊疗和精准的肿瘤电场治疗治疗后,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收效,随访期间患者生存质量较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徐本华教授点评道,肿瘤电场治疗进入中国之后,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国内就有了自己的数据,不光有临床的,汪洋教授也带领团队做了一些机制方面的探索,以后我们也可以在华山团队的带领下展开很多的基础机理研究和临床实验。
同时徐教授向王峰教授提出一个问题,第二个病例中,虽然第一次放疗和第二次放疗间隔4年的时间,但放疗剂量仍然较高的,而且放疗区域的范围也较大。对于这种复发的脑胶质瘤,特别是这种高级别的脑胶质瘤,在第二次放疗的时候,是如何考虑 CTV1与CTV2的设定的?是否与第一次放疗相同?
王峰教授随后进行了回答,在欧洲的学术杂志曾有相关结论,即超过一年以上复发的胶质瘤,放射治疗的合并剂量尽量不要超过10,000到11,000,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因此本次展示的复发胶质瘤病例的放射剂量最终未超过11,000。该病例因为已经间隔了四年,所以再次放疗的合并剂量是可以承受的。在放疗结束后半年到八个月的时间里,患者一度非常难受,放射副作用比较大,但仍然坚持治疗,大概三个月后,患者行走自如,回答问题流利,随访期间显示患者生活状态良好。虽然整体状况较第一次治疗后较差,但较复发前较好。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文学教授点评道,王教授本次分享的肿瘤电场治疗体验令大家颇感振奋。尽管有多种药物出现,但脑胶质瘤的生存期仍没有特别大的改善。肿瘤电场治疗则为脑胶质瘤的治疗开启了新的一扇窗户。继STUPP方案后,肿瘤电场治疗这一新的物理治疗不仅能够阻止染色体的有丝分裂,还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自由基,阻止了放射治疗造成的损伤,因此肿瘤电场治疗与放射治疗是一组比较好的搭档。国内外纷纷展开对同步放化疗的理论基础的研究,由此促使了EF-14等研究和肿瘤电场治疗同步放化疗治疗方案的普及。
王峰教授展示的两个病例在复发之后都用到了抗血管生成治疗。张教授据此提出一个问题,在脑胶质瘤中使用的包括免疫疫苗和其他的主动性免疫抑制剂收效不是特别大,但是王教授的病例中使用结果是非常好的,其中有什么原理?
王峰教授对问题进行了回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疗科牵头的胶质瘤治疗大概已持续近5年的时间,期间选择了12位最难治的、最易复发、预后最差的病人。实验中患者的PFS达到6个月,中位的OS已经达到25个月,其中有两位病人现在依然还活着,10位病人出现高级别胶质瘤复发,两位病人兼并三级,其中也有已经去世的患者,但总体来说病人的生存有所提升,PFS延长到9个月,比接受普通治疗的病人明显延长三个月。开展这项研究的起因是,全球很多的脑胶质瘤相关免疫治疗几乎全部失败,只有日本有一个16个病人中有两个病人成功数据,我们也因此想探索出一条路子。在我们的设计下,这一组数据全部成功,也已经投递了实验文章。
江苏省人民医院曹远东教授点评道,我们的放化疗在胶质母细胞瘤当中已经出现了瓶颈,目前来讲,肿瘤电场治疗是比较好的一个出路。理论上来讲,两者合在一起可以起到抑制肿瘤的效果,但实际应用中究竟能不能达到理论结果仍然存在疑问。从王教授的病例中,我们看到了初步的临床结果。放疗联合肿瘤电场治疗可能是后期的一个标准选择,其中特别可以联合免疫和抗血管治疗在这些治疗的临床应用当中,而如何有效挑选病人也是以后放疗联合肿瘤电场治疗的一个深入研究方向。
曹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复发位置不是太重要的部位和复发范围不太大的情况下,通常建议保守治疗,有症状后再进行手术。这些病人的放射治疗都有效果,但是可能还会出现放疗反应,对于这部分病人我们会进行观察,但也有部分病人病情可能在观察中很快出现发展。在遇到这种情况后,到底是否应该干预?
王峰教授随后进行了回答。采用肿瘤电场治疗与替莫唑胺联合治疗后,复发脑胶质瘤患者确实常出现假性进展伴水肿。要区分这种类型的病人,应当及时进行肿瘤多模态检查或PET磁共振来辅助鉴别真性进展与假性进展,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解决方法。
汪洋教授对问题进行了补充。华山的经验与初步数据中,患者的PFS相对比较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对于复发的诊断是非常谨慎的。因此,对于复发胶质瘤的诊断应当非常谨慎。未来可通过影像学和病理标本的对照研究,进一步对复发和进展的影像进行分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蔡博宁教授点评道,王峰教授所展示的病例为复发胶质瘤的诊疗带来了极大启发,在脑胶质瘤的诊疗中,肿瘤电场治疗与药物治疗和放化疗的联合,仍有很长的道路要探索。
蔡教授也提出了一个问题,第二例患者治疗中使用的单抗确实取得了与进口药物不一样的疗效。在汪洋教授的病例中,有一个没有做手术直接进行肿瘤电场治疗和放疗的病人,如果双侧大脑半球出现占位,但是占位范围不大,对于这样的病例,我们的治疗重点是什么?此外,王峰教授提到的抗血管免疫治疗和肿瘤电场治疗的作用是不是将来的研究重点?
王峰教授回答道,我们已经在2017年注册了一个阿帕替尼的临床实验,现在实验已经开展了4年多,数据确实是比较成功的。
汪洋教授回答道,由于肿瘤电场治疗的波长比较长,它预先设置了72个总的对应位置,形成了电场分布范围,因此目前没有办法兼顾每一个靶点,所以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导出相应的电场分布方式。如果在没有预先设置计算方法的情况下,的确很难做到双侧大脑半球同时兼顾。
四川省肿瘤医院阴骏教授对王峰教授在病例展示中出现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疑问。PD1联合阿帕替尼在第二例病例中的应用非常成功。在其他实体肿瘤里面也有PD1联合阿帕替尼的很多成功病例,很多共识里也都提到了这两种药的联用。在脑胶质瘤方面,如果PD1加入到复发转移胶质瘤甚至是新诊断胶质瘤中,同时加用多靶点的抗血管药物,是否有使冷肿瘤变成热肿瘤的一种可能性,这方面是否开展过相应的基础研究?我们以后在工作当中是否可以去尝试这种机会?
王峰教授随后进行了回答。肿瘤电场治疗显著的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他们的生存时间。肿瘤电场治疗的特点在于,它的治疗对象可囊括诸多分子分型的GBM患者。此外,把冷肿瘤变成热肿瘤的机制在肝癌上还有其他一些肿瘤上已经得到了证实,即阿帕替尼加凯瑞珠单抗可能引起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所以免疫治疗加入后就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实验中接受了本次展示出的治疗方法的患者数量有限,实验样本不足,但临床观察周期较长,总体来说治疗与生存曲线结果均成功。
汪洋教授对“研案”环节进行了小结。本环节中,王峰教授带来了非常精彩的讲座,王教授的讲课中提到两点,一个是创新,一个是不畏挑战,这是医学研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王教授曾在国内较早地运用靶向治疗、放疗并联合免疫治疗来治疗脑胶质瘤,并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成功范例。这两例病例的诊疗过程充分说明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放疗在高级别脑胶质瘤当中的价值所在。
会议总结
会议主席王恩敏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深刻总结。本次会议就脑胶质瘤的规范化诊疗和肿瘤电场治疗,进行了从理论到实际再到临床的详细研讨,经过这次学习和讨论,线上众多与会专家对脑胶质瘤的肿瘤电场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有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了解。最后,王教授对参会专家再次致以真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