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20;88: 875–887.
DOI: 10.1097/TA.0000000000002668
介绍
BCVIs较罕见(影响1-3%的钝性创伤患者),但可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在过去的30多年,随着筛查标准和损伤分级评分的制定,为我们有能力发现、评估、预测和治疗BCVIs起着重要的作用;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BCVIs的病死率至关重要;
卒中是最令人害怕的并发症之一,发生于将近20%的患者,也最常发生于伤后早期(72h内);
早期抗栓治疗(ATT)能有效降低BCVIs患者卒中风险、卒中相关病死率和总死亡率;
上一版BCVIs救治指南发表于2010年,新指南包括了筛查工具的使用、颈椎骨折的筛查、ATT的作用和血管内支架等。
本指南定义了四个PICO问题,PICO:population(P), intervention(I), comparator(C),outcome(O)。
PICO问题1:钝性多发伤患者(P),筛查流程(I)与无筛查流程相比(C),是否有助于发现BCVI(O)?
PICO问题2.A.:高危颈椎损伤患者(P),CTA筛查(I)与无CTA筛查相比(C),是否应用于发现BCVI(O)?
PICO问题2.B.:低风险颈椎损伤患者(P),CTA筛查(I)与无CTA筛查相比(C),是否应用于发现BCVI(O)?
PICO问题3:BCVI患者(P),ATT(I)与无ATT相比(C),是否能降低卒中风险率(O1)或死亡率(O2)?
PICO问题4:BCVIs II或III级患者(P),是否应常规行血管内支架(作为ATT的辅助治疗)(I)与单纯ATT治疗相比(C),是否应用于降低卒中风险率(O1)或死亡率(O2)?
结果
共筛选出23篇文献进入最后的分析
筛查流程发现BCVI的结果(PICO1)
定性分析
在筛查流程推广之前,BCVIs发生率为0.1%,而且常常BCVIs的诊断常常是在卒中后做出的;目前,在执行筛查流程的中心内,将近3%的多发伤患者诊断有BCVIs;
各中心执行的筛查流程都是基于已建立的筛选标准确定有BCVI风险的患者(表1和2);
BCVI筛查方案的实施、扩展筛查标准的制定以及使用全身CT作为筛查试验都提高了无症状BCVIs的识别,从而允许早期开始ATT、预防中风及中风相关死亡;
此外,筛选方案的使用已被证明具有成本效益;
尽管脑血管造影仍是标准诊断试验,多个研究已证实CTA具有足够的敏感度和特意度;
定量分析(Meta分析)
共纳入6项研究,89721例患者;
使用筛查流程诊断为BCVIs的患者比例为0.7%,而未使用筛查流程案的患者比例为0.2%,OR值为4.7(95%CI,1.76-12.78;p=0.002);
推荐(PICO1)
我们认为,大多数钝性多发伤患者将受益于重视BCVIs的标准化筛查流程,其潜在危害较小;
早期诊断有助于尽早启动抗栓治疗(ATT),这将会降低卒中风险和死亡;
我们还认为,大多数患者会重视避免此类并发症,并接受与CTA或ART相关的潜在风险;
基于这些证据,15名作者(88%)投票强烈推荐,2名作者(12%)投票有条件地推荐;
因此,我们推荐在钝性多发伤患者中使用筛查流程在发现BCVIs;
高危和低危颈椎损伤筛查BCVI的结果(PICO2)
定性分析
颈椎损伤仍然是导致BCVI筛查的最常见标准,而颈椎损伤与BCVI,特别是椎动脉损伤(VAIs)之间的关系也已研究的很透彻;
半脱位或牵张伤,椎孔、小关节或横突骨折,上颈椎骨折以及伴随的脊髓损伤都被证明会增加BCVI的风险;
早期筛查流程强调了对所有颈椎损伤患者进行筛查的重要性,因为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可能存在BCVI;
根据丹佛研究小组的定义,复杂或高危颈椎损伤包括上颈椎(C1-C3)骨折、半脱位和延伸至横突孔的颈椎骨折;
随着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和精准度的提高,在高危和低危颈椎损伤患者中进行CTA检查再次变得更加自由;
本研究未能找到特地比较筛查或无筛查CTA以发现BCVI的研究,不管是高危还是低危颈椎损伤;但确实有研究报道比较高危或低危颈椎损伤时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
在迄今为止最大的研究中,Cothren等对766例患者进行了脑血管造影筛查,其中109例(14%)将颈椎骨折作为筛查的唯一指征;在125例伴有颈椎骨折的BCVI患者中,117例(93.6%)为高危,而在低危颈椎骨折患者中,符合其他筛选标准才导致了脑血管造影筛查;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高危颈椎骨折与CTA上椎动脉损伤(VAI)的风险显著增加相关(OR, 19.2;95%CI,2.6–139.9;p<0.05);
Emmett等在328例颈椎骨折作为CTA筛查最常见单一标准的研究中,BCVI的发生率为13%;而且,低危或“有限标准”颈椎骨折与高危颈椎骨折两组患者在BCVI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15% vs. 9%,p=0.16);因此,作者主张对所有颈椎损伤进行筛查,而不仅仅是那些被认为是高危的损伤
定量分析(Meta分析)
共纳入4项研究,527例低危患者与1239例高危患者进行比较研究;
低危患者中发现了22例(4.2%),高危患者中发现了213例(17.2%);高危颈椎损伤患者发现BCVI的OR值为12.7(95%CI,6.24–25.62;p=0.003);
推荐(PICO2)
我们认为,在高危颈椎损伤患者中筛查BCVI的益处大于影像学检查的潜在危害,包括但不限于造影剂诱发的肾损害;
我们还相信,大多数患者应对BCVI的早期快速检测给予高度重视,如果给予选择,大多数患者应选择CTA等无创性诊断方法,而不是脑血管造影(ART);
基于以上证据,12名(70.5%)作者投票强烈推荐,5名(29.5%)作者投票有条件地推荐;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推荐在高位颈椎损伤患者中筛查CTA以发现BCVI;
对于低危颈椎损伤患者,BCVI的发生率在2%到9%之间;考虑到未经治疗的BCVI的潜在病死率和CTA的广泛可用性,我们认为在低危颈椎损伤患者中进行CTA的益处可能大于潜在风险;
我们还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影像决定,并应寻求彻底搜索其他要求进行BCVI筛查的标准;
基于以上证据,14名(82.3%)作者投票有条件地推荐,3名(17.7%)作者投票强烈推荐;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有条件地推荐对低危颈椎损伤患者进行BCVI筛查以发现BCVI;
BCVI患者进行ATT的结果(PICO3)
定性分析
在20世纪90年代BCVI筛查标准制定和应用之前,大多数BCVI患者出现脑梗症状和体征;
1996年,Fabian等首次证实了在62例钝性颈动脉损伤(CAIs)患者中全身抗凝治疗能改善神经功能预后,63%幸存者神经预后良好,且华法林治疗会带来生存率的改善;
最近的文献表明,在神经后遗症发生前应用ATT(全身抗凝或抗板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BCVI相关卒中发生率降至10%以下;
有一项研究是探索BCVI合并TBI患者ATT治疗的作用,结果发现,与未治疗相比,使用普通肝素或阿斯匹林(81或235mg)能降低卒中的风险(4% vs. 57,p<0.0001),且不增加出血恶化的风险(5% vs. 6%, p=0.6);
也有研究发现,无论接受ATT与否,在卒中发生率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
定量分析(Meta分析)
共纳入10项研究分析卒中,6项研究分析死亡率;
713例患者接受ATT,235例患者未接受ATT,其中ATT组卒中发生率为9.8%,未治疗组发生率为33.6%,OR值为0.20 (95%CI,0.06–0.65;p<0.0001);
死亡率方面,253例患者接受ATT,77例患者未接受ATT,其中ATT组死亡率16.6%,未治疗组死亡率40.4%,OR值为0.17 (95%CI,0.08–0.34;p<0.0001);
推荐(PICO3)
专家小组认为,大部分BCVI患者一旦诊断明确后很可能会从ATT中获益;ATT的益处需与潜在出血并发症和出血进展相权衡,尤其是合并TBI和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患者;
专家小组还认为,启动ATT的风险较低,使用ATT会带来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显著下降;
基于这些证据,13名(76.5%)作者投票强烈推荐,4名(23.5%)作者投票有条件地推荐;
基于现有文献,我们推荐BCVI患者应使用ATT以降低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而且ATT应在诊断明确后尽可能早开始;
对于ATT可能会使合并伤恶化或加重出血的患者,建议进行多学科讨论以确定最佳的ATT时机;
II级或III级BCVI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结果(PICO4)
定性分析
BCVI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作用是有争议的;
早期报告显示,对于严重管腔狭窄的II级损伤和III级损伤,支架置入术可能降低栓塞和破裂的风险;
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证实了由于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的较高并发症风险,尤其是在没有ATT的情况下,并建议支架置入仅在损伤持续或扩大的情况下使用;
有文献综述报道了支架植入术后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的发生率为3.5%;
一项2011年的研究,DiCocco等调查了200例造影证实对BCVI患者进行支架植入术后对预后,其中80例无症状的患者经历了支架植入术和抗板治疗;总的卒中发生率为16%;在支架组和药物治疗组之间,卒中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Burlew等对II级和III级患者比较了ATT和血管内支架术;支架组与非支架组总的卒中发生率为8.7%和0.06%(p=0.04);作者的结论是常规植入支架是没必要的;
Shahan等也报道了相似的结果,作者发现在5年之内,支架的使用呈显著下降趋势;
定量分析(Meta分析)
共纳入3项研究,共171例接受了支架植入,323例内科药物治疗组;
支架植入组患者卒中率为4.1%(不管有无ATT),而仅接受ATT组为2.2%,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OR,1.63;95% CI,0.2-12.14;p=0.63);
推荐(PICO4)
尽管证据质量较低,II级或III级BCVIs常规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的收益没有超过其潜在的危害,如支架内血栓形成等;
我们还考虑到,大部分经历支架植入的患者需要长期抗板治疗,假设单纯ATT已经证实能降低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另加这种有创操作可能没有必要;
专家小组还考虑到,大部分患者更愿意选择避开这种会伴随并发症和需要长期随访、反复拍片和长期预后未知的有创操作;
基于这些证据,15名(88%)作者投票强烈反对,而2名(12%)作者投票有条件地反对;
因此,我们不推荐在II级或III级BCVI患者以减少卒中风险而常规植入支架作为ATT的辅助手段
未来方向
今后的研究应试图确定最佳的筛查标准,更准确地估计各种损伤机制和模式的收益;
寻找理想的筛查试验仍在继续,全身CT扫描等检查方式应进一步评估;
在ATT方面,未来的研究应该比较治疗方法,并考虑成本、持续时间和随访拍片的需要;
TBI和实质器官损伤患者启动ATT的安全性和最佳时机尚待确定;
血管内支架和其他干预措施(如血管栓塞)的作用必须进一步阐明;
结论
我们推荐在多发伤患者中使用BCVI筛查流程,在高危颈椎损伤患者中使用CTA筛查BCVI;
在低危颈椎损伤患者中,我们有条件地推荐进行CTA以发现BCVI;
在BCVI患者中,我们推荐使用ATT预防卒中和死亡率,并且我们不推荐在II级或III级BCVIs患者中常规使用血管内支架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