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D: 32557110 DOI: 10.1007/s12028-020-01026-x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以往研究表明,创伤后脑组织释放的心磷脂以及全身抗凝血酶水平的降低,可能参与了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缺乏相关系统性研究证据。本队列研究在调查了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和发生静脉血栓的关系。在4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有18%在伤后第1天内出现抗心磷脂抗体增加,38%患者出现抗凝血酶水平显著降低。有38%患者的血栓弹力图检查结果提示最大血栓强度增加,并伴有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升高(高凝状态)。由于样本数有限,虽然本研究未能得出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水平并未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死亡率的显著统计关联,但仍未未来的前瞻性研究及治疗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背景 研究表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常出现继发性凝血功能异常,既可能出现低凝状态发生出血,也可能出现高凝状态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机制目前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伤后脑组织内凝血酶释放进入体循环,以及创伤后继发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等相关。 最近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脑组织在损伤后释放的心磷脂是一种强促凝血微粒,可引起血脑屏障破坏和系统凝血功能障碍。由于心脏磷脂释放到体循环,抗心脏磷脂抗体可在颅脑创伤后10-14天检测到。研究人员发现,抗心磷脂抗体的上升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并不罕见,它的存在可能与颅脑创伤的严重程度和随后的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有关。另外,在高凝状态下,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需要通过适当的抗凝血酶水平发挥治疗作用。颅脑创伤后抗凝血酶水平的降低不仅会增加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还会降低这些抗凝血剂的有效性。然而,目前关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伤后早期体内心磷脂(或心磷脂抗体)以及抗凝血酶水平并无系统性研究。 研究方法 这项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NICU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所有患者进行了颅内压监测,并在伤后第1天、第5天至第7天进行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水平、血栓弹力图、及凝血功能、深静脉血栓检查 研究结果 40例患者中,85%为男性,中位数年龄42岁。有7例(18%)患者在伤后7天内出现IgG或IgM心磷脂抗体效价升高。有15例(38%)患者出现抗凝血酶水平降低,并且集中发生在伤后第1天内。有14例 (38%)患者的血栓弹力图检查提示最大血栓强度增加,并伴有纤维蛋白原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升高。有4例 (10%)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10例(25%)患者死亡。由于纳入患者数量有限,本研究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和患者死亡率与抗心磷脂抗体或抗凝血酶水平并未显示有显著的统计相关性(P = 0.619和P = 0.638) 表1. 纳入研究患者的基本情况 图1. 重型脑外伤患者伤后第0天,第1天,第7天抗凝血酶水平变化 图2. 重型脑外伤患者伤后第0天,第1天,第7天心磷脂抗体水平变化 图3. 重型脑外伤患者伤后第0天,第1天,第7天血栓弹力图最大血栓强度水平变化 图4. 重型脑外伤患者伤后第0天,第1天,第7天血小板水平变化 图5. 重型脑外伤患者伤后第0天,第1天,第7天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 研究结论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出现抗凝血酶水平降低和心磷脂抗体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异常多伴有纤维蛋白原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升高、体外血栓强度增加,这些高凝状态是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高危因素。然而,本研究由于样本量有限等原因,本研究未能得出有显著统计意义的结论,但提示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讨论和阅读体会 重型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是常见的并发症,以往研究大多关注低凝状态导致的出血,较少关注高凝状态相关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但高凝状态如不及时治疗和纠正也会对患者预后造成极大影响。本研究提示,抗凝血酶和心磷脂抗体水平可作为观察患者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风险的指标,这两项指标也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译者简介 秦宣锋,博士,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外伤与神经重症团队医师,博士导师宋冬雷、赵曜教授,目前从事脑血管病的介入、手术及神经重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