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 亚专科 > 文献荟萃 > 文章正文
创伤及缺氧昏迷病人额顶连接的功能与结构
作者:李智奇 2020.06.20


研究目的:额顶连接的结构完整性及正常功能对昏迷病人苏醒十分重要。本研究拟采用一种自主研发的多模式MRI检查方法对创伤性脑损伤及缺血缺氧(心脏停搏)所致昏迷病人的额顶连接进行评估。

 
研究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地点:(法国)图卢兹大学附属ICU(共三所)
 
研究对象:本研究纵向纳入43名昏迷病人(入院时GCS< 8分;包括29例心脏停搏及14例创伤性脑损伤),并纳入34名依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排除标准为持续超过30天的意识障碍及受检脑区发现局灶性脑损伤。评估时间为完全停用镇静剂至少2天后(5 ±2天)。所有病人持续随访至急性脑损伤后3月,随访时评价采用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
 
干预措施:无
 
研究方法与主要结果:研究人员记录了功能MRI及结构MRI数据,随后针对后内侧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及扣带区进行数据分析。单因素分析及机器学习技术被用于诊断及预测结果的评估。研究发现,昏迷病人内侧前额叶皮质-后内侧皮质之间的功能性连接显著减弱(曲线下面积,0.9495%CI0.93–0.95);心脏停搏病人的后内侧皮质存在特异性结构损伤,创伤性脑损伤病人的扣带区也可见显著结构损伤。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用多模式检查结果对预后情况(改良昏迷恢复量表得分)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不同区域构成的连接中,内侧前额叶皮质-后内侧皮质连接对二分类的预后状况预测效果最佳(曲线下面积,0.9695% CI0.95–0.97)。

图1. 功能和结构的感兴趣区 (ROIs)


图2. 单因素分析感兴趣区 (ROIs)各亚区


图3. 区分脑损伤机制


图4. 预测神经功能预后


结论:本项探索性研究发额顶连接功能丧失现象特异性地见于昏迷病例,而额顶连接结构损坏对脑损伤机制鉴别有一定价值。就本研究纳入的病例而言,提示额顶连接受损的多模式MRI生物学标志物水平对伤后3月预后有预测作用。以上发现表明额顶连接有望成为昏迷病人预后的特异性预测指标,并可能衍生出新型精准医疗手段。

 

译者按

昏迷属于意识障碍性疾病(DoC)。本研究主要纳入的是慢性DoC (如植物状态/无反应性清醒综合征和微意识状态) 患者。应用神经影像技术,分析脑损伤昏迷患者脑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是目前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结果发现昏迷病人普遍存在内侧前额叶皮质-(顶叶)后内侧皮质功能连接的明显减弱,可以将内侧前额叶皮质和(顶叶)后内侧皮质作为研究意识障碍的神经结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