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的结局与颅内压(ICP)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相关,但ICP开始表现出有害作用的阈值仍旧未被确定。目前人们尚不清楚ICP的理想治疗阈值是多少,以及是否应当对所有病患采用共同的阈值。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指南自发布以来,就一直主张对ICP进行管理,并建议治疗阈值。在过去的20年中,该阈值从25mmHg改为20mm Hg,又改为22mmHg,尽管该建议的准确性正在提高,但人们尚不能确定确切的开始治疗的最佳值。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UCSF的Geoffrey Manley教授团队使用大型高频生理数据库及科学数学软件分析了五百余名来自旧金山总院的ICP监测患者,探索了ICP和处于大于高度解析后的ICP阈值的时长与患者结局的关系,结论于2020年6月15日在线发表于JAMA Neurology。
病例均为入住旧金山总院的TBI患者,严格遵循脑创伤基金会关于严重脑损伤的管理指南治疗。采取的ICP治疗阈值为20mmHg。采用外置引流管精确测量ICP。患者出院时的神经系统障碍以GOS评分评价。数据采集方面,该团队在2004至2010年间与Aristein Bioinformatics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系统,可从旧金山总院NICU的床旁监护仪上连续自动收集生理数据,以分钟为间隔收集患者的ICP、心率、外周和脑的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等信息。之后,通过MATLAB以mmHg为间隔初步分析ICP信息,再使用SPSS的变量分析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 究 结 果
在采集到生理数据的523名接受ICP监测患者中,383名为TBI患者,除14名患者外其余患者GOS评分齐全,共采集4090964分钟ICP监测数据。
从图1看,ICP在8~9mmHg处有一离散的峰值,可能指示正常ICP的值;曲线在约20mmHg的治疗阈值处急剧下降,是对高于此ICP患者的救治措施的反映;
从图2看,对于TBI患者,仅看3~5天脑肿胀最剧的时期,ICP和预后没有显著的关联,仅当看1-30天时才提示显著差异。
此外,作者还采用初次线性分析分析了各项生理值,发现提示生理模式变化的ICP阈值在19mmHg及24mmHg处,非常接近过去指南推荐的20及25mmHg,如图3。
最后,作者使用一种弹性网回归模型将ICP阈值及GOS评分联系起来,得出19mmHg是与预后关联最强的阈值,并且在接受去骨瓣减压术的TBI患者也特别印证了此点。
讨 论
本文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
ICP的“正常值”:“正常”ICP很难定义,所以过去有低于10mmHg、低于15mmHg等多种观点存在。作者团队通过监测发现颅内压在8~9mmHg处有集中的峰值,认为此ICP可能可以代表ICP的“正常值”;
新的ICP治疗阈值:过去指南中此阈值经历了25→ 20→ 25→ 20→ 22mmHg 的反复变化,凸显其争议性。本研究认为19mmHg是统计学上最有意义的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