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的抗生素治疗直接针对气道和肺实质,导致局部高浓度和较低的全身毒性。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在机械通气期间实施抗生素雾化吸入后肺局部浓度升高和快速杀灭细菌的证据。向感染的肺区域输送高浓度抗生素是实现高效雾化抗生素治疗的关键。然而,当前的非标准化临床实践,实施最佳雾化技术的困难以及缺乏可靠的临床数据限制了其广泛采用。
本综述总结了有创机械通气期间将雾化抗生素最佳的输送至肺实质的技术和临床限制。讨论抗生素雾化技术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试验和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支持雾化抗生素的使用。但是与静脉治疗相比,其临床益处尚待证实。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雾化实践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在扩大其临床用途之前,需要仔细设计大型III期随机临床试验,在目标人群中实施适当的治疗策略,以证明雾化抗生素在患者预后和减少耐药性方面的临床有效性。
背景
这些理论上有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概述于图2中。 关于阿米卡星和粘菌素优化雾化技术已在试验和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证明。
研究了45mg / kg / 24 h雾化阿米卡星在因大肠杆菌引起VAP幼猪中的作用。在被感染的肺实质中测得的阿米卡星浓度显着高于MIC,比静脉输注后高3–30倍。肾功能正常的幼猪在三天内未观察到肺或全身蓄积。研究了8 mg / kg / 12 h雾化CMS在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VAP幼猪中的作用。受感染的肺实质中的峰值浓度显着高于MIC。在一个试验性绵羊模型中,静脉输注CMS后ELF中没有可量化的粘菌素,而雾化后测得的ELF粘菌素浓度较高。相比于静脉用药,雾化使用改善了此类药物的杀菌作用。
杨磊,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虹桥院区ICU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目前在胡锦教授团队里从事神经重症的临床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