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 亚专科 > 文献荟萃 > 文章正文
Lancet Neurol:一项中国多中心的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表现和临床结局的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
作者:刘振洋 2020.07.26

来自仁济医院的研究学者高教授对我国多个中心的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观察性的队列研究,以描述中国颅脑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的Lancet Neurology杂志上。



研究背景


进行大规模的队列研究以更好的描述颅脑外伤(TBI)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确定最有效的TBI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但是,这方面的临床证据较少且主要来自高收入国家。该项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描述我国现有TBI患者的诊疗现状以及来自中国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结局。


研究方法


欧洲神经创伤协作研究(CENTER-TBI)中国队列是一项在中国56个神经外科中心进行的前瞻性、多中心、纵向、观察性研究。我们收集了入院诊断为TBI且符合CT检查指征的患者数据。直接从急诊室出院的患者被排除在该研究之外。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出院时患者的生存率。同时应用预后分析来确定死亡率的预测因素。该文还比较了中国各中心和各省的死亡率差异。最后研究者还使用了CRASH基本模型估算预期死亡率,并与与实际死亡率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


从2014年12月22日至2017年8月1日,来自56个中心的13627例TBI患者入选了该队列。该研究最终分析了来自中国22个省的52家医院的13138名患者的数据。大多数患者为男性(9782 [74%]),中位年龄为48岁(IQR 33-6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的中位评分为13分(IQR 9-15),受伤的主要原因是道路交通事故(6548 [50%])。有637名(5%)患者死亡,其中包括552名(20%)重度TBI患者。在所有TBI患者中,年龄、GCS评分、损伤严重程度评分,瞳孔光反射,CT影像学表现(基底池受压和中线移位≥5mm),缺氧,全身性低血压,海拔高于500 米和人均GDP与生存率存在显著相关。各中心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死亡率差异。CRASH预测模型预期的14天死亡患者数为1116例(13%),但在14天内观察到544例(7%)患者死亡(观察比预期比率0·49 [95%CI 0·45-0·53])。排除了不同中心组间的差异,手术治疗如ICP监测、脑室外引流、开颅手术、去骨瓣减压等治疗方法可降低严重颅脑外伤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脑疝)患者的死亡率,但不能降低那些瞳孔对光反应良好患者的病死率。

表一 本研究纳入患者的基线信息

图一 患者基于受伤天数对应的生存率曲线

图二:严重颅脑外伤患者不同省份之间的死亡率差异

图三:不同临床研究中心死亡率差异的比值比

图四 脑外伤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

 

研究结论


结果表明,我国各中心和地区之间的死亡率存在差异,这表明存在通过比较有效性研究确定最佳临床实践的可能性。在预后分析中确定的风险因素可能有助于制定评估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基准。



个人体会


该研究队列较好的描述了当今中国颅脑外伤的临床救治概况,大多数颅脑外伤患者年龄介于18-65岁之间,交通事故是主要受伤因素,大多数脑外伤患者为男性,不同省份的临床研究中心之间的治疗和临床结局差别巨大。受伤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造成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提示道路安全的宣教任重而道远。该研究队列还发现到达急诊室后,10%的患者出现缺氧体征需要紧急插管,而第一现场插管率较低,提示第一现场急救的气道管理需要加强。该研究还发现,大多数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没有进行ICP监测,临床诊疗大多依据临床判断进行治疗。不同中心临床救治的病死率差异巨大,提示需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医保卫生政策,也提示需要进行对照研究以确定最佳临床实践,提高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水平。


译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