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目前已经是MRI检查的常规扫描序列,该序列在缺血性卒中、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已广泛应用,并具有相当的诊断意义和临床意义。但是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DWI上同样可提示一些列的病变,但其发病机制及对患者的重要性目前仍然尚不知晓。
MRI因其高分辨率成像质量、多维度、多参数的观察角度,而受到神经系统医生的青睐。但是因为MRI扫描的技术原因,存在着扫描时间长、对患者配合度要求高等特点及问题,先前MRI检查一直未能在广泛应用于ICH、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等神经系统急症。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ICH患者可接受MRI扫描。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知道MRI各个对于急性ICH患者的诊断及其他临床意义。其中,DWI因其独特的成像方式一直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等疾病,但是对于ICH患者的意义仍然未知。因此,Wendy C. Ziai等学者通过汇总ICH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评价了哪些因素与DWI上的病变有关,以及这些因素是否根据ICH位置不同而存在区别;以及DWI上的病变是否与ICH功能性预后相关。其结果发表于2020年7月20日的《JAMA Neurology》杂志上。
PMID:32687564
对于急性ICH患者,有15%至41%患者可在DWI扫描序列上出现潜在的脑梗症像,该比例甚至高于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在ICH患者中,DWI扫描的特征性病变为点状病变,且与血肿位置并无明显的空间上的关系。这些病变目前更多的认为是微血管病变、白质血管微出血等病生理改变。
在所有潜在机制中,血压是被研究最为深入的。但是2项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却截然相反,ERICH研究提示DWI病变与降血压存在显著关系;而ICH-ADAPT研究则并不认为DWI的病变是由血流动力学的原因引起的。因此,DWI在ICH患者中的病变发生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DWI与不良mRS预后(OR:1.50;95% CI:1.13-2.00)独立相关;但与死亡率无关(OR:1.11;95% CI:0.72-1.71)。
亚组分析提示脑叶与深部ICH患者DWI病变影响因素类似。DWI病变与深部ICH患者的不良mRS评分有关,但与脑叶ICH预后无关。
随着科技的日渐发展,MRI检查也更多的被应用在ICH患者的急诊检查当中。MRI较CT检查的优势就是更高的分辨率成像,以及多维度、多序列的成像方式,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患者信息。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需要对这些信息予以解读,了解其影像学意义、对临床诊断的意义,以及对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作用。因此,对ICH中MRI检查的解读,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
本研究证实了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ICH患者中小血管病变可与DWI病变有关。DWI作为MRI常见序列,在ICH的应用并不是特别广泛。但是如本文开头所述,ICH后,DWI检查提示患者发生类脑梗改变的可能性较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患者更大。而脑出血和脑缺血看似两个完全不相关的疾病,在此处被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且脑出血后患者更易发生脑梗的理论也是对影像学、临床治疗、观念提出的新挑战。两者看似背道而驰的疾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我们又应该如何在止血和抗凝血、出血和缺血,扩容和控压等矛盾性问题中找到最佳方案,仍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索。而DWI提示小血管病变则为我们临床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预警能力,即出现DWI病变患者,我们应更多的去考虑要避免患者出现出血后脑梗的不良并发症可能。
本研究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DWI病变对ICH患者重要性的分析告诉我们,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生理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看似相反的两种疾病却可能存在相关的联系,如果我们总是一成不变的去考虑疾病,忽略真正的联系,治疗效果必将不甚理想。因此我们在临床处理ICH等神经急症时,应同时考虑其他并发疾病的可能,而DWI病变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DWI提示的病变不是最完美的一个,但是也告诉我们在疾病预警的路上还任重道远。
赵剑斓,神经外科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导师胡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发性脑出血及神经重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