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和纤溶参数的时间进程的年龄差异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和纤溶参数的时间进程的年龄差异
Ref:PMID: 32764459
创伤性脑损伤(TBI)仍然是外伤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创伤性脑损伤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32.7-35.2%,TBI相关的凝血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重要原因。此外,TBI相关的凝血病主要表现为血凝块异常和纤维蛋白溶解。
凝血障碍和高龄是导致外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预后较差的常见危险因素;然而,凝血功能障碍与年龄的关系尚不清楚。我们推测,凝血/纤溶异常在老年患者中更为明显,这可能是预后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回顾性地评估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到达和伤后3-6小时测定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的情况。倾向score-matched分析调整基线特征之间的老年人(≥75岁的老年群体)和年轻患者(年龄在16–74岁)。共1294例(老年人组:395年,对比组:899)进行了评估,并倾向得分匹配创建了一个匹配的324对。老年组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入院至伤后3 - 6h纤维蛋白原降低程度、d -二聚体水平较非老年组明显异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入院时低纤维蛋白原和高d -二聚体水平。老年组入院时的PT-INR(正常范围:0.8-1.2)明显高于非老年组(中位:1.07(四分位范围:1.00-1.27),中位:1.04 (IQR: 0.98-1.15), p = 0.001)。老年组入院时APTT(正常范围:24-36 s)明显高于非老年组(中位:29.1 (IQR: 25.9-35.7),中位:27.9 (IQR: 25.1-32.5), p = 0.002)。入院时,老年组纤维蛋白原浓度(正常范围:200 - 400mg /dL)显著高于非老年组(中位:277 (IQR: 230-338) vs中位:246 (IQR: 190-314), p < 0.001)。老年组患者入院时血浆d -二聚体(正常范围:0 - 1.0°g/mL)水平明显高于非老年组(中位:30.7 (IQR: 9.9-74.6),中位:19.9 (IQR: 5.7-51.8), p = 0.001)。老年组伤后3个月的GOS评分明显低于非老年组(p = 0.004)(表3)。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包括初始变量,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入学的时候包括老年人(p < 0.001),低GCS评分(p < 0.001),高颅内缩写损伤评分(AIS-head) (p < 0.001),高损伤严重度评分(ISS) (p < 0.001),低纤维蛋白原水平(p = 0.001),肺动脉栓塞和高水平(p = 0.006)。
表格 1:参与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基线特征的研究人群前或后倾向匹配得分。

表格 2:川口市医疗中心组倾向评分匹配前后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图 1:病例选择图示。

图 2:老年组与非老年组PT-INR参数比较。

图 3:老年组与非老年组APTT参数比较。

图 4:老年组与非老年组FIB参数比较。

图 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血浆D-dimer参数比较。

表 3: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表 4.入院时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的初始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R2 = 0.64)。
本研究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显示,老年脑外伤患者急性期纤维蛋白原和纤溶异常的消耗更为严重,这似乎是老年脑外伤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调查早期发现急性凝血障碍和预防迟发性凝血障碍是否可以提高老年TBI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近的几篇论文报道了TBI急性期凝血和纤溶的时间进程变量。本文报道,治疗结果较差的TBI患者入院时血浆d -二聚体水平高于治疗结果良好的患者。此外,对于>55岁的TBI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高于16-55岁的TBI患者。然而两项研究中, 入院时患者之间的纤维蛋白原浓度没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病人接受新鲜冷冻血浆(FFP)输血含有纤维蛋白原。在本研究中,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使纤维蛋白原血流动力学的测定更加准确。综上所述,老年TBI患者的特点包括快速消耗凝血因子,以及纤溶亢进明显,这也可能是预后较差的一个因素。未来的研究应该研究早期发现急性凝血功能障碍和预防迟发性止血紊乱是否可降低老年TBI患者的发病率和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