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效降压对于中重度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ATACH-2研究的事后分析
脑出血的最佳治疗方案目前尚不知晓,而其中又以血压的控制最具争议。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多项有关脑出血后血压控制的研究,如INTERACT、ATACH等。本研究就是基于ATACH-2研究的相关数据,通过回顾性的事后分析,评价强效降压对于中重度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中重度的急性脑出血患者,起病4.5小时以内将血压控制在110-139mmHg之内可有效减少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但是不能降低总体死亡率和致残率。研究结果发生在6月的Cerebrovascular Diseases杂志上。

PMID:32585668
1.研究背景
ATACH-2研究发现对于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与常规降压方法(将血压控制在140-179mmHg之间)相比,将血压控制在110-139mmHg之间并不会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究其原因可能是纳入患者中,中重度的ICH患者比例偏多,这些患者的不良预后可能直接影响整体研究结果。因此,研究者对ATACH-2纳入的中重度ICH患者进行回顾性的事后分析,以评价强效降压对中重度ICH患者的治疗效果。
2.研究方法
ATACH-2的研究设计为随机、多中心、2研究组以及公开分组。其目的是为了评价与常规降压方案(将血压控制在140-179mmHg之间)相比,在起病后4.5小时内实施强效降压(将血压控制在110-139mmHg之间,并维持24小时)是否可以改善ICH患者预后。在本次事后回顾性分析中,评价患者ICH严重度的方法为:1,基线GCS<13分,或NIHSS>10分;2,基线脑内出血量大于30ml;3,出现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不满足任何一项的患者被定义为轻型ICH患者。 其余收集的患者相关参数包括患者基本流行病学数据、基线和24小时CT图像、不良事件发生数量以及随访结果。主要预后指标为出院后3月中重度残疾(mRS4-6分)以及死亡患者的比例。血肿扩大的定义为接受降压24小时候血肿体积较入院时增加33%以上。安全预后指标为神经功能的破坏:GCS较基线数值下降2分以上,或NIHSS评分增加4分以上。本次回顾性事后分析共纳入682位中重度ICH患者,平均年龄为61.9±13.1 岁, 其中62.5%为男性患者。其基线血压为174.7±24.8 mmHg。相比较于常规降压(27.9%),强效降压(20.4%)可有效减少血肿扩大的发生率(RR: 0.7; 95% CI: 0.55-0.96)。死亡和致残发生率,强效降压(52.5%,170/324)与常规降压(48.9%,163/333)无明显差异(RR: 1.1; 95%CI: 0.9-1.2)。

表1:轻度和中重度ICH患者基线数据和临床特征。

表2,根据ICH轻重度不同,相关主要、次要以及安全性预后的比较。

表3,中重度ICH患者主要、次要以及安全性预后。

表4,轻度ICH患者主要、次要以及安全性预后。
4.研究结论
对于中重度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相比较于常规降压方法(将血压控制在140-179mmHg之间)起病4.5小时以内的强效降压(将血压控制在110-139mmHg之内,并维持24小时)可有效减少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但是不能降低总体死亡率和致残率。
5.讨论与阅读体会
ICH目前因其不佳的预后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但目前仍不知道ICH的最佳治疗方案,包括是否应该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的最佳术式、保守治疗时如何控制血压、如何改善预后,都是需要我们继续回答的问题。ICH发生的重要诱因是长期高血压病,或短时间内的血压急剧升高。因此,在ICH发生后恰当的控制血压,就成为了阻止病情恶化、阻止血肿扩大的有效措施。但是如果将血压短时间降低,脑梗、灌注压的降低等都是潜在的并发症,因此怎样控制血压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多的益处,其方案仍然未知。
针对血压控制,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多项多中心随机研究,但是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例如INTERACT1、2都无法证实强效降压可以给患者带来益处,改善预后;而ATACH-2的主体研究甚至发现强效降压可能增加肾衰等疾病的发生率。而本次回顾性研究为ATACH-2之前设计未涵盖部分。因为研究者发现中重度ICH患者比例偏多,可能一定程度影响了整体结果,所以在开展了事后分析,将轻度和中重度患者分开分析。但结果也仅仅是证实强效降压只能减少血肿扩大的发生,不能改善诸如死亡率和致残率的。 综上所述,ICH的治疗目前仍然是困扰医务工作者的难题,我国本来就是ICH发病大国,因此该问题也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但是作为一个内外科结合的疾病,ICH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也不完全清楚,防患于未燃是减少发病率的有效措施,但是起病后如何正确的应对和处理以改善ICH患者预后也是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的。多模态监测、多学科的共同干预,可能成为将来治疗ICH的有效方法。血压的控制和干预时ICH治疗永恒讨论的话题,而ICP监护、AI预警系统等新参数、新技术的纳入,可能也为ICH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赵剑斓,神经外科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导师胡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发性脑出血及神经重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