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 亚专科 > 文献荟萃 > 文章正文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抗血栓药物与老年人脑外伤:脑出血方式和预后
作者:亚生江 2020.08.30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老年人群(年龄≥65岁) 的比例也逐渐上升。据统计,2015年全球老年人口比例达到8%。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很常见,一般都服用抗血栓药物来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意外。跟青壮年相比,老年患者本身更容易发生外伤性脑出血,而服用抗血栓药物进一步增加了脑外伤后出血的风险。

本文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大学心理系和McGill大学健康中心的Pasquale Scotti等学者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发表的对服用抗血栓药物的老年人群颅脑外伤后出血类型和预后进行的研究结果。


PMID: 31277068 

DOI: 10.3171/2019.4.JNS19252




研究背景和目的


    

颅脑外伤在老年人群中很普遍。老年人因脑外伤住院比例较年轻患者高四倍,其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外伤性脑出血。此外,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很常见,服用抗血栓药物进一步增加外伤后脑出血风险。因此,老年人在服用抗栓药( antithrombotics, ATs)、抗血小板药(antiplatelets, APs)和抗凝药(anticoagulants, ACs)预防心脑血管栓塞时需要仔细权衡外伤性脑出血的风险。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评估65岁或以上服用抗血栓药物的老年脑外伤患者脑出血风险以及不良预后情况。




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24个月)就诊于蒙特利尔总医院的65岁或以上急性脑外伤患者临床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损伤机制、病史、INR水平、GCS评分、是否伴脑出血及出血类型、手术、出院目的地、延伸Glasgow预后评分(GOSE)和死亡率等。




研究结果


    

在1365名65岁或以上脑外伤患者中,724例(30.61%)接受抗血栓治疗。在调整协变量后,发现所有脑外伤患者持续TIB风险与服用抗血栓药物相关。731例服用抗血栓药物的TBI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几率(P<0.0001)、出院时功能依赖性(GOSE评分≤4;p <0.0001)和死亡率(p <0.0001)均高于未服用者。复查CT时出现脑出血进展的情况常见于服用华法林(OR 5.30,p <0.0001)和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OR 6.15,p = 0.0011)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与单个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无关,但使用两种抗血栓药物(OR 4.66,p = 0.0056)、华法林(OR 5.18,p = 0.0003)和口服抗凝药(OR 5.09,p = 0.0149)时显著升高。


Fig. 1.药物治疗组流程图


Table 1.全部就诊在急诊的老年脑外伤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Fig.2.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指征。

Table 2.不同药物治疗组患者TBI诊断和脑出血多因素分析。

Fig.3.脑出血患者进展分类。

Table 3.TBI患者住院死亡率多因素分析。

Table 4.不同药物治疗组TBI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

Table 5.药物治疗组逆转类别。




研究结论


与未接受抗血栓药物治疗的老年脑外伤患者相比,接受抗血栓药物,尤其是联合用药的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更高且预后较差。虽然单独或联合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华法林均与增加脑外伤患者持续脑出血风险相关,只有华法林使用时才会出现出血进展。使用单个抗血小板药物与死亡率无关;但联合使用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与死亡率相关。华法林与口服抗凝药服用者的死亡率相当;然而口服抗凝药者出现脑出血进展比例低,且出院时功能依赖者少于华法林服用者。对于有跌倒风险的患者,口服抗凝药可作为替代华法林的安全方法

讨论&阅读体会
                     

老年人群使用抗血栓药物非常普遍。本研究回顾性研究了服用不同类型(单个或联合)抗血栓药物的脑外伤老年患者脑出血发生、进展以及功能预后等。因此,老年人群在服用抗血栓药、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预防心脑血管栓塞时需要仔细权衡外伤性脑出血的风险慎重选择药物尽量使用口服抗凝药等相对安全的药物。与此同时,针对该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的结论,进一步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来予以验证,以给更多口服抗血栓药物的老年患者提供更安全、科学的药物选择和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