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召开
           10月14日,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承办、安徽省医学会协办的第四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大会主题是“中国生活遇见精神分析——专业化与大众化”。据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李晓驷介绍,精神分析发源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如被遗忘的创伤性经历、被压抑的情感是如何造成精神和躯体疾病的,以及这些疾病是如何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一个人的现实生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大众可以用专业的眼光透视谈情说爱、养儿育女、生老病死等话题,使自身少受伤害、生活更有乐趣。
  • 卫生系统1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
           据新华社电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10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先锋医院护士由艳丽(女)荣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于2015年4月启动,按照群众广泛推荐、层层遴选审核、社会公示监督以及万名公众代表和评委会投票等环节,分设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类,共评出62名全国道德模范和265名提名奖获得者。
  • 搭建重症神经外科学术平台 推动区域神经外科学科建设
    搭建重症神经外科学术平台 推动区域神经外科学科建设 ——首届华东六省一市神经创伤与神经重症监护论坛圆满举办由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承办的“2015第一届华东六省一市神经创伤与神经重症监护论坛”于10月11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明道楼2楼报告厅隆重举行。  上海市医学会会长徐建光教授、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颜世洁教授、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终身名誉主委周良辅院士、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建宁教授、华东六省一市神经外科分会主委等嘉宾出席,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参会人数达500余人。开幕式上,徐建光会长热情致辞,高度评价了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于2005年设立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成为当年上海市首批6个急救中心之一,10年来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对周良辅院士获得WFNS荣誉奖章表示由衷的钦佩和祝贺。大会报告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毛颖教授、张建宁教授和国际神经创伤协会主席江基尧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序幕。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
  • 屠呦呦获奖带来的不只是荣誉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是十一黄金周假期里中国人最开心的消息。几天来,人们热议不断,中国本土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令人振奋;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发现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令人自豪。在振奋与自豪之余,也有不少人在探讨思考如何让我国科研体制更好地激发广大科学人员的创新能力。或许,这才是“热议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更大的价值所在。       正如屠呦呦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荣誉不仅属于她个人,更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的确,我们对青蒿素研究历史稍作梳理就会发现,这项长达10多年的研究,是几十年前那个特定历史时空集体协同攻关的结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实则是对她及其背后一批默默无闻科技人员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科学家世界级贡献的认可。而青蒿素的成功研制再次证明,本着科学精神,以实验为本,多学科协作创新,对于获得重大成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证作用。其实,即使没有这次获诺贝尔奖,中国人发现青蒿素的伟大贡献也早已为国际社会所认可。纵然中国人在其“专利”“生产”“市场”等诸多环节上留有种种遗憾,但这些遗憾无不
  • “这是中国科学事业的荣誉”
              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宣布,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位科学家。    当晚,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委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以及中国科协、中国中医科学院领导到家中看望屠呦呦并表示祝贺时,屠呦呦很平静地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荣誉”。    ■青蒿素带来的健康效益不可估量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10月6日上午,85岁的屠呦呦通过媒体正式发表了获奖感言。她表示,这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从这一点上来看,我还是很高兴的。”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