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微镜下创造的生命奇迹丨一位小儿神经外科大夫的日常
    本期《长三角人物周刊》聚焦一位小儿神经外科大夫的日常做客节目的嘉宾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教授小儿神经外科中心负责人张 荣  教授 张荣教授  简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小儿学组组长国际小儿神经外科协会(ISPN)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委员会生殖细胞肿瘤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国家卫健委官网4月16日消息,国家卫健委将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为联合主体设置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北京),共同构成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落实《“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中国家医学中心相应职责任务,形成南北协同、优势互补的模式,建立多中心协同工作机制,带动全国神经疾病医学领域建设与发展。张荣教授介绍,能够获得国家神经疾病中心的资质认定非常不易,从现在已百岁高龄的史玉泉教授创科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
  • 援外心路┆吴惺:让格桑花述说我的援藏情怀
    他说:“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生同样的病也许面临的就是死亡。”作为援藏医生的吴惺,面对西藏的高寒、缺氧、孤独和思念,依然坚持了下来,他想用格桑花诉说自己的援藏情怀,让我们一起品读吧~作者简介 吴惺,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工作。让格桑花述说我的援藏情怀吴                                          惺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羊群、黝黑而淳朴的笑脸,这是我心中藏区的模样。 然而,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 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 在这里,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 在这里,生同样的病也许面临的就是死亡。 虽然这里的条件恶劣,但丝毫没有动摇我援藏的选择和决心。因为,这是一份责任,是一项使命,是一种历练,更是生命的价值。 当你
  • 神外专家史玉泉获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
    神外前沿讯,近日,神经外科专家、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史玉泉教授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史玉泉教授,1951年9月至1952年1月在安徽蚌埠华东军校医疗队参与治疗志愿军荣军伤病员工作,1953年11月至1954年1月在长春及牡丹江神经外科手术队参加抗美援朝。
  • 智慧神外 | 华山医院毛颖:神经外科医生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智慧神外第4期版权说明:本文中的PPT课件由作者授权给主办方及神外前沿发布导读 /点评毛颖教授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委。北京天坛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一直以来是神经外科两面旗帜,神经外科的三位院士也是出自这两所医院,多年来一直引领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享誉国内外。本次高峰论坛很荣幸请到毛颖教授和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王硕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现任主委)两位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而且是“命题作文”,专门讲讲神经外科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果然不负众望。尽管人类在公元前5000年就开始 “凿颅破洞”,但人们对脑的认识还远未终止,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过程中,依然步履维艰,谨慎缓行。虽然当今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评估、精准治疗以及预后管理”等方面,仍然困难重重。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突破束缚我们发展的瓶颈?“大数据+智慧医疗,将为神经外科的诊疗水平全面提高创造新的契机”。建立全方位联网的智慧型信息平台,贯彻国
  • 【“医带医路”周年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胶质瘤MDT团队专访
    “医带医路”项目启动一周年,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胶质瘤MDT团队接受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