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2日,“三方五家”医改联合研究报告提出,中国医改成就举世瞩目,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报告发布会上说,中国向世界展示了提高数亿人的健康水平和大幅延长预期寿命是可能的。 报告指出,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中国对卫生基础设施的投资显著增加,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得到强化,在较短时间内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低收入人群自付费用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例下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更加均衡,服务公平性和可负担性得到改善,大幅降低了儿童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以及传染病发病率,显著提高了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 金墉说,中国在建立三级协作医疗体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药品流通环节去中间化等方面的做法值得称道,可供其他国家借鉴。今天,中国可以再次率先推行基层卫生服务改革,减少患者对昂贵的医院服务的依赖。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三方五家”密切合作,研究扎实深入,
-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7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1年的专项行动,严打医闹。《方案》特别明确,公安机关要选派优秀民警和辅警进驻医疗机构,必要时依法使用武器、警械。(7月9日中国新闻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将公共场所界定为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其他公共场所,医院不在其列。因此,医院被认为是内部安保单位,若发生医闹事件,很难得到警方的及时处置。无论是从维护正常医疗服务秩序,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和患者权益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维护公共安全的角度考量,9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要求警医联动,十分必要。 实际上,医疗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应当属于开放性的公共场所。在医院人员密集,特别是医患矛盾产生的深层体制机制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医患间的磨擦轻则产生医疗纠纷,重则引发暴力伤医事件。可见,医院不仅是公共场所,而且是安全风险较高的公共场所。
-
新一轮医改要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留得住高质量的人才,这也是分级诊疗夯实基底的要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在医疗金字塔的最底层,医生往往难以获得较高的评价。很多地方要求刚毕业的医学生或者低年资的医生,必须在基层机构服务一定年限才可晋升高级职称,这样一来,基层成为“中转站”,如何让优秀人才自愿留在基层,仍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解决的门道,关键在于如何让人才实现自我价值。日前,江苏省通过遴选基层医疗卫生骨干人才,突出按绩取酬,实行协议工资制,达到“一流人才一流报酬”的目标,便是打开了基层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大门。而要真正激活基层的活力,让基层拥有吸引力,还须多方发力,通过改革滞后的编制标准、薪酬制度,完善人事公招制度、职称评审和医师考试制度,为医疗人才在基层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更加广阔的舞台。 建立起符合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不仅是城市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须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步推进。这当中,合理的待遇
-
2016年卫生计生政策落实专题研讨班提出——深化医改要做到“五个落地” 7月14日,2016年卫生计生政策落实专题研讨班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强调,各地要进一步推广深化医改经验,明确改革思路、步骤和方法,攻坚克难、扎实推进,确保“五个落地”,即确保100个新增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地,确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落地,确保药品购销领域“两票制”落地,确保城乡医保整合和异地结算任务落地,确保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发展政策落地。 李斌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逐步由打好基础转向提升质量、由形成框架转向制度建设、由单项突破转向综合推进,地方推进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重点难点问题逐步突破,涌现出一批敢于啃硬骨头、积极探索创新的典型地区,形成了一批符合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总结推广这些好做法和成熟经验,发挥好先进典型对全局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是推动当前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举措。 李斌强调,2016年下半年,全国
-
7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7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包括《职业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4项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尿样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检测规范》《矿工氡子体个人累积暴露量估算规范》《核或辐射应急准备与响应通用准则》3项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上述标准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同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还发布《尿路感染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诊断》《临床化学测量系统校准指南》《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操作指南》《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精密度与正确度性能验证》4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这4项标准将自2016年12月15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