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外伤凝血功能障碍机制被发现
           脑外伤患者常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TBI-AC),引起颅内迟发性出血、脑梗死及恶性脑水肿的发生,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张建宁教授近日在天津市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上报告,他们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TBI(脑外伤)后脑源性细胞微粒(BDMP)的存在,该微粒具有明显的促凝和促血小板活化作用,可以导致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该研究证实了BDMP是发生TBI-AC的物质基础,为TBI-AC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论文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血液》上发表。       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约有半数脑外伤患者罹患TBI-AC,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达45%。张建宁团队对TBI-AC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在脑外伤小鼠外周血中发现BDMP的存在。BDMP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脑外伤3个小时后,小鼠的血浆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此时血浆中BDMP的表达最高;当去除BDMP后,血浆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这提示BDMP可能是发生T
  • 卫生技术评估 在这些国家是“标配”
    卫生技术评估(HTA)可为国家出台卫生相关政策、制定临床操作指南、规制药品和医药广告提供实证基础,还可为国家终止一些无效技术使用或阻止不具成本效益药物、器械或疗法的大范围应用提供决策证据。目前,在欧美和很多亚洲国家, HTA已成为政府指令性日常工作,作为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信息来源,帮助政府进行卫生投入和撤资决策。以下是部分国家HTA机构的组织架构、职责范围和工作模式。英 国英国的HTA活动非常普及,已成为世界上HTA活动开展得最好、投入资金最多的国家之一。英国卫生技术评估项目于1993年被正式列入卫生部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并成立了国家HTA委员会,下设一个HTA合作中心及一些分中心,旨在促进HTA在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临床和管理决策中的应用。1998年英国创立了国家卫生和临床诊治技术优化研究院(NICE),实行董事会管理,HTA项目组向NICE提交技术评估初步结果,由NICE对此结果再次审核并制定相应的临床诊治指南和公共卫生操作指南。美 国目前在美国,很多主要的公立和私营医疗机构都在
  • 医疗暴力是世界性难题
    医疗暴力并非中国大陆独有的现象,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同样面临着医疗暴力的困扰。在美国,按照劳动统计局的统计,医务人员面临非致命攻击或者暴力行为的风险,比其他职业的工作者要高5倍,医疗行业的职业健康风险与采矿业不相上下。据职业健康和安全部门(OSHA)调查,在2011年至2013年间,大约有17760起针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袭击。从2012年至2014年,医疗袭击致使医务人员遭受损伤的事件达到2034起,报告出来的医疗袭击事件增长率高达40%,平均每个月每万名医务人员中就有4.9名医务人员因为医疗袭击而遭受伤害。美国的医疗袭击重灾区是急诊科和精神病房,与患者接触最多的护士和实习医师是医疗袭击的主要受害者。据美国急诊护士协会和大学生精神病协会调查研究,55.6%的急诊护士遭受过身体上的伤害或者语言暴力,或者两者皆有;29%的内科实习生和20%的外科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经历过各种形式的身体暴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美国持枪合法,因此,从2000年至2011年,在美国医院发生的针对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枪击事件
  • 手术流程变革考验管理水平
    由于可以降低手术成本,减少手术等待时间,降低平均住院日,近两年,日间手术在业界快速升温。同时,由于需要配套的流程再造、革新技术支撑,以及医院内外管理政策调整,日间手术也被视作一场外科手术的深层变革。改变传统住院模式——让有限医疗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传统的住院模式一定要改变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告诉记者,在许多关于日间手术的论坛和学术交流现场,自己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是,把1000张床当3000张床来用,提升床位周转率和“含金量”,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应该是医院开展日间手术的最大动力。据记者了解,2006年5月,作为上海市级医院的出资人,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选择仁济、新华等6家医院作为首批日间手术试点医院,如今,上海市已成为开展日间手术最普及的地区之一。申康医疗事业部主任赵蓉认为,开展日间手术模式,需要医院配套跟进医疗资源的调配统筹,比如医疗资源投入的精细测算,诊疗服务的规范开展,患者就诊流程的合理设计等,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同时还为三级医院提高
  • 新方法可切断癌细胞营养通路
    据新华社堪培拉5月8日电 (记者徐海静)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发现,通过基因技术可切断癌细胞获取营养的一条重要通路,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新的抗癌疗法。此前研究发现,一种名为谷氨酰胺的氨基酸对癌细胞吸收葡萄糖、获取能量十分关键。如果能限制癌细胞获取谷氨酰胺,则有可能抑制其生长和扩散。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生物化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将谷氨酰胺的转运蛋白作为目标,试图通过抑制这类负责运输谷氨酰胺的载体,切断癌细胞营养通路。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使多个谷氨酰胺转运蛋白不再发挥作用,结果发现癌细胞逐渐出现了“饥饿”迹象。不过,研究人员发现,癌细胞并不那么“好对付”。在切断这条营养通路后,癌细胞内部发生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其作用就像“拉警报”,促使癌细胞打开一道“后门”,继续接收谷氨酰胺。针对这一情况,研究小组又通过核糖核酸(RNA)干扰技术抑制特定基因发挥作用,相当于关闭了癌细胞的“报警系统”,这才有效抑制了癌细胞生长。领导这项研究的斯特凡·布勒尔说:“这有可能在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