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岁的自闭症儿童嘉嘉,今年3月初被他的妈妈千里迢迢送至广州,在一家名为“天道正气”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接受封闭式的康复训练。然而,4月27日,远在辽宁的嘉嘉妈妈突然接到机构老师的电话,称孩子已死亡。5月3日,记者采访了嘉嘉的妈妈张巍,她表示将起诉康复机构。(5月4日《信息时报》) 自闭症儿童越早进行康复训练越好,嘉嘉4岁就被妈妈送到自闭症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说明知晓相关知识,可惜“所托非人”,这家自闭症康复机构是“三无机构”,而民办康复机构又处于监管盲区,在这种情况下,这家自闭症康复机构就很难规范运行。年仅4岁的嘉嘉死前一天,还拉练了19公里。如此大的运动量,一个健壮的成年人都难以完成,年幼的孩子,如何能承受? 通过身体训练改变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开口说话、实现自理等,是公认为有效的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但进行康复训练,不能矫枉过正,操之过急,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嘉嘉年仅4岁,却要承受这么高强度的身体训练,如此粗暴的
-
“魏则西事件”就像一根导火索,引燃了针对虚假医疗广告以及医疗监管乏力的舆情之火。一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之所以能掀起舆情的大浪潮,还在于这种人走财空的个人悲剧在社会层面的投射:每个人都会有面对疾病和死亡的那一天,彼时彼刻,何处安放我们的身心? 面对年仅21岁的青春韶华,即便正规医疗途径宣告“已无治疗价值”,患者家人也难以理性地选择放弃。在他们看来,即使倾家荡产,即便是一些常人听来就不靠谱的疗法,也是可以抓在手里的一根救命稻草。然而,结局往往不尽如人意。 于是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镜头:患者家属一再央求医生想办法延续晚期绝症患者的生命,而当患者死亡、家财耗尽后,家属在悲痛之余,总是难免愤恨、不平。在患方是无望地掏空家底、受尽折磨,在医方则是医疗资源的浪费甚至退费赔偿。该如何避免这样的“双输”?当前社会环境下,让医院或患者任何一方单独承担这样的压力是不应该的,仅由医患两方承担这种压力也是无法承受的。 所谓病急乱投医,我们难以苛求患
-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医疗设备第三方专业维护保养、售后服务队伍;自今年2月起实施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提出,可以委托有条件和能力的维修服务机构进行医疗器械维护维修。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医学装备的蓬勃发展,加之国家的利好政策,售后服务第三方托管面临广阔市场空间,但作为新事物,第三方托管在现实中还存在争议。 技术保障存在通病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约1442亿元,到2014年年底达到4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两位数。我国医学装备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售后服务市场同样广阔。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质量控制技术保障专委会主任委员严汉民说,医学装备是特殊商品,但目前还处于“放养”状态。很多医院面临的共同难题是,医疗设备种类多、数量大,新型医疗器械不断涌现,精加工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各种新科技手段都应用于医疗器械的设计研发中,每款设备的个性需求各不相同,更加大
-
据新华社华盛顿4月28日电 (记者林小春)美国研究人员用一些化合物把皮肤细胞成功转化为心肌细胞与脑细胞,这一重要突破为将来利用化学药物修复和再生组织器官奠定了基础。这项研究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华人科学家丁胜教授领导,其成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分别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与《细胞·干细胞》杂志上。在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第一项研究中,丁胜等人对89个已知会促使细胞重新编程的小分子进行筛选,找到9种化合物的组合可把人类皮肤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这大体分为两步,首先让皮肤细胞进入一种类似多能干细胞的状态,多能干细胞在特定器官中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其次把这些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研究人员表示,在把这些改造细胞植入发生心肌梗死的小鼠体内后,小鼠受损心脏部分愈合。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类似方法把小鼠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干细胞,所用化合物组合也包括9种小分子药物,与第一项研究使用的9种化合物部分重叠。在把所获得的神经干细胞植入小鼠体内后,这些神经干细胞可自发转化为3种基本的脑细胞类型:
-
健康报讯 近日,中国扶贫医疗救助项目定点医院授牌仪式暨1000万元肝病专项医疗救助基金启动仪式,在北京京科肝泰医院举办。该活动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产业扶贫委员会、中国扶贫医疗救助项目管理办公室主办。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林嘉騋表示,设立中国扶贫医疗救助项目定点医院和1000万元肝病救助基金,是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积极响应,希望贫困肝病患者能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和北京京科肝泰医院的帮助下,早日战胜病魔。 北京京科肝泰医院作为本次中国扶贫医疗救助项目的定点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该项目基金将重点救助乙肝、丙肝、肝硬化患者,凡来医院就诊的肝病患者根据个人情况,最高可领取3万元的医疗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