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丘脑-皮质回路功能障碍的指征:一项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丘脑-皮质回路功能障碍的指征:一项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Ref:PMID:32678296研究背景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是一种因脑脊液循环受损而导致步态及平衡障碍、认知能力下降及尿失禁的疾病。该型脑积水的主要特点是腰穿压力在正常范围内。典型病例的正压性脑积水影像学显示脑室扩大,Evans指数>0.3,脑侧裂增大,胼胝体角<50°和 >90°,蛛网膜下腔积水(DESH)异常增大。iNPH可以通过放射学检查结果和临床特征相结合来鉴别,但由于iNPH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D)、皮质下血管性脑病和各种类型的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之间的相似性,诊断可能很困难。脑血流(CBF)研究显示,iNPH患者脑室周围白质的灌注较皮质下减少。脑室周围脑组织也以神经元变性和胶质增生为特征,可能是由细胞外流体动力学改变引起的。在iNPH和皮质下血管性脑病(Binswanger's disease,Binswanger病)中都可能存在室周高信号。这些疾病可能同时出现。利
  • 脑CT图像密度分析可作为预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预后的新方法
    DOI: 10.3171/2020.4.JNS193445        目的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是外伤性脑损伤(TBI)后的主要致死及致残原因。对神经系统功能受损或占位效应明显的病例,手术清除血肿是主要治疗方式,但手术指征一直存在争议。考虑到临床医生的治疗策略通常基于对预后的判断,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就显得极为重要。但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目前缺乏特异性高且可靠的预后评估模型。在ASDH外科治疗中,已经证实,几个普遍被用于评估预后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非完全独立。由于脑灰质和白质都对TBI后早期发生的二次损伤极为敏感,本文作者意图采用脑实质密度定量CT分析评估这类二次损伤的范围,并评价其用于预测预后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为采用前瞻性招募的中、重度TBI病例队列的回顾性研究。纳入标准设定为2010至2017年间经手术清除血肿的单发、单侧ASDH,共纳入39例。对纳入病例,测量10个层面的幕上区脑实质密度并以Hounsfield单位(HUs)记录。每一层面的测量区(ROIs)不同,但都包括
  • 处理GCS量表中言语评分缺失的实用方法
    DOI: 10.3171/2020.6.JNS20992GCS量表是评估意识障碍的重要工具,它通过睁眼反应(E)、言语反应(V)、非偏瘫侧运动反应(M)三部分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然而,这三方面并不是每名患者都能全面评估,而缺失的环节直接影响最终的评估结果。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与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工具,用来在缺少言语评分时预测评分结果,并将其应用于GCS-PA CT预后模型来评估其实用性,结果发表于2020年9月的JNS。研究目的GCS量表被广泛用于评估颅脑外伤或其他类型的急性脑损伤患者的意识障碍,但实际操作中,并非总是能够测试量表的三个方面。在镇静和瘫痪的患者中,没有一项可以得到有效评估;单方面的损失最常见于言语评分,通常是由于插管引起的。这可以在临床操作中记录为“无法评估”,并且可以通过运动和眼部检查结果来弥补。但是,无法测试一个方面就会影响GCS总分的推导。而GCS总分不仅是患者评估及治疗护理的重要依据,还广泛作为其他评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如APACHE II
  • 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基于2570名患者的单中心研究
    引言:目前认为纤维蛋白原(FIB)可能在颅脑创伤(TBI)患者的预后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颅脑创伤预后中的具体作用仍不明确。本课题组的吕科、袁强博士研究了TBI患者中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率,并评估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TBI患者死亡率和临床结果的预后价值,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9月的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Surgery杂志上。文献地址:https://doi.org/10.1186/s13017-020-00332-1研究背景颅脑创伤(TBI)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残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凝血功能障碍在TBI颅内出血的进展和不良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影响凝血的各种因素中,纤维蛋白原(FIB)是促进血小板聚集的关键成分。尽管其有很重要的作用,纤维蛋白原仍然是最脆弱的一种凝血因子。重度脑外伤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在创伤的早期会被大量消耗,但其合成量保持不变,最终导致其水平明显降低。同时,大量失血或血液稀释、消耗、高纤维蛋白溶解、低温和酸中毒会进一步降低
  • 一项来自Neurology的纵向分析:感染是脑出血患者4年内的主要死因
    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出血(ICH)仍然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ICH发病后一个月内,有40%的患者死亡,发病一年时这一数字增加到54%。过去的10年中,ICH的临床干预实验进展迅速,医疗条件有所改善,ICH后的短期死亡率有所下降,但长期死亡率仍然很高。然而,ICH幸存者的长期死亡原因目前还不清楚。近日,发表在Neurology上的一项研究,对超过72,000名首次发生ICH后存活下来的患者进行了纵向分析,发现感染是4年内这些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Neurology Publish Ahead of Print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1073601研究背景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出血(ICH)仍是最具破坏性的卒中形式。然而,卒中病人死亡率(特别是75岁及以下患者)在过去20年中显著减少。因为抗凝逆转剂的使用、早期神经监护及卒中单元介入等,都有助于降低自发性脑出血后住院死亡率,从而导致ICH幸存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虽然由于医疗的改善,ICH后的短期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