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30天死亡率相关
    自发性脑出血(ICH)发生率高,预后差。研究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有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和缺血性卒中的预后,与急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和较差的预后亦有关。到目前为止,RDW在自发性ICH患者预后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德国亚琛大学附属医院的Pinho教授团队研究了RDW在急性自发性ICH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生存中的预后作用,结果发表在2020年9月的《Neurocrit Care》10.1007/s12028-020-01103-1研究背景全球脑出血(ICH)的发病率占所有急性卒中的10-20%,其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形式的急性卒中,近三分之一的自发ICH患者在发病第一个月死亡。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ICH的死亡率长年不变。一些可靠的早期死亡预测因素,如年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血肿量、脑室内出血和幕下出血,都是不可改变的。近年来,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在预测血肿扩张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但血清生物标志物的鉴定也有可能阐明其病理生理机制,并确定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机械通气:系统回顾和建议
    气道管理是神经重症综合管理的重中之重,来自美国的Towner等教授对aSAH的机械通气策略进行了系统回顾,并提出了建议,结果发表在2020年第24期的Critical Care上。PMID:32972406。https://doi.org/10.1186/s13054-020-03269-8。研究背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发病率为每年10~15/10万,占美国所有卒中患者的10%。在缺血性、出血性和动脉瘤性卒中中,aSAH的机械通气(MV)风险最高(RR 3.9,95% CI 3.8~4.0),38.5~65%的aSAH患者需要进行MV。如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等病理过程,在aSAH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20%,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和肺部系统相互联系。由于大部分aSAH患者患有一种或多种肺部并发症,包括肺炎(22%)和肺水肿(23%),因此平衡氧合和通气具有特别的挑战。此外,18~50%的aSAH患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都面临着没有大量指导
  • PRx和Mx评估重度脑损伤患者脑血管反应性的比较分析
    在重度脑损伤的患者中,基于多模态监测的个体化治疗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治疗方向。评估脑血管反应性旨在获取最佳脑灌注压,针对性治疗以改善神经重症患者的功能预后。来自法国巴黎的Jonas Pochard等学者对Bicetre 医院的重度脑损伤患者的PRx和Mx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其在临床的适用性,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10月的《 Neurocritical Care》上。研究背景      在重度脑损伤的患者中,基于多模态监测的个体化治疗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治疗方向。在多模态监测获取的各项反映脑血管反应性的指标中,基于动脉压(ABP)和颅内压(ICP)获取的压力反应指数(PRx)和基于脑灌注(CPP)和TCD的平均流速获取的平均速度指数(Mx)是应用最广泛的。在实验动物模型中,这些脑血管反应性指数已被证实可作为大脑自动调节的指标,尤其是与自动调节下限有关的指标,计算血管反应性指数旨在得出最佳脑灌注压(CPPopt),这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拟比较PRx和Mx在临床实践中的
  • 力量失衡:肠道微生物组对脑卒中风险和进展的不利影响
    Imbalance in the force: the dark side of the microbiota on stroke risk and progression力量失衡:肠道微生物组对脑卒中风险和进展的不利影响原文地址PMID: 31809996DOI: 10.1016/j.conb.2019.10.002      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生活方式、饮食、新陈代谢、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形成肠道微生物中的作用以及随后对脑卒中的预防和发展的影响一直在密切的研究中。一些研究揭示了脑卒中对肠道功能不全和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强调了急性脑损伤后大脑、肠道和微生物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尽管研究者越来越重视肠道微生物群在塑造大脑健康、免疫系统、宿主代谢和疾病进展方面的作用,但其治疗脑卒中的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本期公众号分享一篇综述,该综述深入的探讨了脑卒中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并探讨肠道微生物在脑卒中发病、进展和恢复阶段的潜在作用。该论文发表于2020年
  • 急性脑出血中皮质脊髓束的DTI定量分析
    对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预后的判断,往往可因为医生本人的主观意见而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却经常可能影响患者治疗决策的制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究其根本是缺少客观、可靠的判断依据。本研究在ICH的急性期通过定量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纤维重建技术,创建了一些列客观参数,并将这些指标与ICH患者的功能预后相关联、分析,寻找判断ICH患者预后的客观、有效参数。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定量示踪参数可成为预测急性ICH长期预后的有效指标。具体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的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杂志上。PMID:32954472研究背景急性ICH的长期预后的预测一直是热点的话题,但是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可靠的预测指标,包括临床检测参数和临床评分系统在内,都无法很好的预测急性ICH患者的长期预后。而在诸多康复指标中,功能性预后又是医生和患者都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