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低级别胶质瘤:能否减少随访频率以及钆造影剂的使用?
    Neuroradiology 2020PMID: 33241451PMID:33241451研究背景       目前,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最佳随访策略尚未形成共识。由于增强磁共振使用的钆造影剂直接作用于在患者大脑中,学界对其在儿童人群的使用十分关注。该文献目的是研究确定钆造影剂的使用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儿童WHO1级星形细胞瘤的治疗。在低级别胶质瘤的随访中,是否可以最好限制随访扫描磁共振的次数和钆造影剂使用。 研究方法       这是在一家三级儿科医院进行的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入组2007年至2013年间所有新诊断为WHO1级星形细胞瘤的儿童,并将截至2018年12月的随访影像纳入分析。根据肿瘤部位,分为小脑组,视路组和其他组三组。记录随访影像的间隔时间,并采集病史和影像资料,以确定影像与复发进展、进一步治疗相关性。 研究结果      在研究期间,88名患者接受了690次随访磁共振扫描。31例患者出现复发或进展,并接受了进一步治疗,其中30例在随访磁共振影像上被确认。     总共有13
  • 足月新生儿颅内出血及神经影像
    Child's Nervous System (2018) 34: 1135–1143.doi.org/10.1007/s00381-018-3788-8.    背景足月新生儿颅内出血(ICH)是造成患儿死亡的一种罕见但重要的原因。目前,由于神经成像技术的改进,ICH的诊断更加频繁。本研究旨在评估新生儿ICH的临床特征和神经影像学资料。01介绍ICH       足月新生儿颅内出血(ICH)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尽管其真正的发病率尚不清楚。足月新生儿可出现硬膜下出血(SD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实质出血和脑室出血(IVH)。足月新生儿ICH通常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癫痫等临床特征。真正的ICH发病率可能比报道的要高,因为只有一小部分婴儿具有临床特征,大多数不需要手术治疗。多个因素增加了足月新生儿的症状性ICH的发生风险,包括产程延长,急产,臀位,器械,产钳,或吸罐分娩,以及初产,多胎,和极端的胎儿体重。       足月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在大脑镰和小脑附近天幕,在硬脑膜间隙
  • 成人脑室外分流后仍存在脑积水:多房性脑积水的新提法
     doi: 10.1080/02688697.2020.1837734. PMID: 33107351 多房性脑积水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见于脑室炎后反复多次分流手术后所致,常在小儿神经外科领域提到;而在成人可能因为诊断不足较少提到,尤其是脑室出血患者。此外,急诊行脑室外引流(EVD)手术的患者性脑室外引流的最佳管理仍不明确。    因此本研究分析成人中脑室出血且合并多房性脑积水;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临床上容易忽略的要点和内镜手术的重要作用;并且对文献进行了综述,探讨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并将其和一些病例进行对比来明确一些注意要点。结果发表在2020年10月的Br J Neurosurg病案实例    66岁女性,因突发意识障碍入院气管插管及复苏,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疼痛刺激有回避动作,所有脑干反射查体均存在(GCS6分)。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囊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且破入脑室(Fisher分级4级),WFNSS(世界神经外科联盟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系统)分级5级,在动脉
  •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中脑血管反应性指标和颅内病灶进展的关系:一项探索性分析
    PMID: 31797278DOI: 10.1007/s12028-019-00885-3脑血管压力反应系数PRx与TBI患者6个月功能预后密切相关,颅内病灶进展也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尚未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评估脑血管反应性指标对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病灶的影像学进展的影响。结果发表在2020年4月的Neurocrit Care上。研究背景        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受损是急性颅脑创伤(TBI)患者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常用的全脑血流自动调节指标通过连续测量MAP、CPP以及ICP得出。其中脑血管压力反应系数PRx与TBI患者6个月功能预后密切相关。此外,颅内病灶进展也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尚未深入研究。初步的证据提示,由于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受损,创伤病灶边缘的脑组织更容易受到大幅血流波动的影响。这一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脑血管反应性指标对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病灶的影像学进展的影响。方法     针对50例急性TBI患者进行
  • 新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技术说明
    序言     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TBI顽固性颅内高压的治疗手段。传统的去骨瓣减压术易损伤皮瓣的血供(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导致手术切口并发症。Jose M. Soto等人描述了一种新型去骨瓣减压术,该方法将以往的耳前切口改成耳后切口,有望减少手术切口并发症,尤其在一些高危人群中。相关论文已被《Word Neurosurgery》接受,并在官网在线发表。文献地址:https://doi.org/10.1016/j.wneu.2020.10.054研究背景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重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仅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8.8万例TBI导致的住院案例和5.7万死亡病例。TBI占所有创伤性损伤的30%,临床上常用格拉斯哥评分(GCS)评估患者临床严重程度,其中3-8分为重型TBI。重型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Hemicraniectomy, DH)的临床指针包括:顽固性颅内高压(ICP高于22或25mmHg)、减压性血肿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