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urology:脑出血位置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
    【DOI:10.1212/WNL.0000000000010418】 高血压一直被认为是脑深部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实它也是脑叶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Wilmar Jolink教授围绕不同出血部位涉及不同危险因素的问题,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及Meta分析,其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的《Neurology》上。研究背景       ICH仍是致死率最高的卒中类型,发病一月内病死率约为40%,12-50月随访不良预后的比例约61%~88%。既往研究显示,除了男性和高龄这些不可改变的因素外,高血压和酗酒是自发性ICH的重要危险因素,后续研究也发现,ApoE基因型、糖尿病也是其相关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导致的特定部位的脑血管相关病理改变与ICH的位置相关,例如皮层血管的淀粉样变和脑叶出血相关。本研究拟根据ICH的部位,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回顾及Meta分析。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搜索了2019年6月27日前的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这些研究
  • 肠道微生物源性短链脂肪酸改善老年小鼠脑卒中预后
    Gut Microbiota-Derived Short-Chain Fatty Acids Promote Post-Stroke Recovery in Aged Mice肠道微生物源性短链脂肪酸改善老年小鼠脑卒中预后原文地址PMID: 32354259DOI: 10.1161/CIRCRESAHA.119.316448研究背景      研究发现,微生物、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双向通讯,称为微生物-肠-脑(MGB)轴,为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老年人在脑卒中后会发生剧烈的全身反应,这导致更高的死亡率和更严重的长期残疾。脑卒中通过MGB轴从大脑到肠道的通信(自上而下的信号)可能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发生,这些纤维通过肠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地支配肠道,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和肠道屏障的破坏。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进一步加剧了脑卒中的病情。肠道中短链脂肪酸(SCFA)是菌群发酵膳食纤维的终末产物,其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最高,在调节宿主代谢、免疫系统和细胞增殖方面具有关键作
  • 弥散加权成像上的病变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意义的汇总分析
    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目前已经是MRI检查的常规扫描序列,该序列在缺血性卒中、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已广泛应用,并具有相当的诊断意义和临床意义。但是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DWI上同样可提示一些列的病变,但其发病机制及对患者的重要性目前仍然尚不知晓。       MRI因其高分辨率成像质量、多维度、多参数的观察角度,而受到神经系统医生的青睐。但是因为MRI扫描的技术原因,存在着扫描时间长、对患者配合度要求高等特点及问题,先前MRI检查一直未能在广泛应用于ICH、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等神经系统急症。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ICH患者可接受MRI扫描。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知道MRI各个对于急性ICH患者的诊断及其他临床意义。其中,DWI因其独特的成像方式一直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等疾病,但是对于ICH患者的意义仍然未知。因此,W
  • 新型鼻咽导管对脑外伤患者选择性降温的研究:一项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初步研究
    研究背景每年,由于外伤、脑出血、脑梗死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脑损伤导致全世界约1800万患者严重残疾并死亡。对于重型颅脑外伤,维持大脑低温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低温通过减少细胞的葡萄糖和氧气消耗来降低代谢率,从而促进神经保护作用,从而使细胞存活时间更长。还通过抑制caspase-9的活化,减少自由基和谷氨酸的积累,并减轻线粒体功能障碍来防止细胞死亡。降低体温还可以减少炎症级联反应和缺血发作后再灌注损伤。临床指南和系统评价指出,低温可用于心脏骤停的治疗。但是,治疗性低体温的广泛使用受到与核心体温降低相关的不良事件的限制。此外,实施和维护低温疗法的复杂性以及与院内患者使用低温疗法相关的局限性,阻碍了低温疗法的广泛使用。重度颅脑外伤和中风患者可从低温疗法中获益。然而,由于缺乏高质量的证据,脑外伤临床指南不建议将低温疗法作为改善弥漫性损伤患者预后的早期和短期治疗策略。最近的荟萃分析研究发现,重度脑外伤患者可以选择低温疗法。目前,低温疗法是通过全身冷却方法提供的,即使唯一的目标是大脑,整个身体的温度也会降低
  • Lancet Neurol:一项中国多中心的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表现和临床结局的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
    来自仁济医院的研究学者高教授对我国多个中心的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观察性的队列研究,以描述中国颅脑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的Lancet Neurology杂志上。研究背景进行大规模的队列研究以更好的描述颅脑外伤(TBI)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确定最有效的TBI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但是,这方面的临床证据较少且主要来自高收入国家。该项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描述我国现有TBI患者的诊疗现状以及来自中国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结局。研究方法欧洲神经创伤协作研究(CENTER-TBI)中国队列是一项在中国56个神经外科中心进行的前瞻性、多中心、纵向、观察性研究。我们收集了入院诊断为TBI且符合CT检查指征的患者数据。直接从急诊室出院的患者被排除在该研究之外。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出院时患者的生存率。同时应用预后分析来确定死亡率的预测因素。该文还比较了中国各中心和各省的死亡率差异。最后研究者还使用了CRASH基本模型估算预期死亡率,并与与实际死亡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从2014年12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