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神经鞘直径不能反映SAH患者的颅内压
    导读 近年来视神经鞘直径(ONSD)超声检查成为CP无创监测的重要手段。但来自意大利神经重症监护室Tommaso Zoerle等人在SAH人群中探讨ICP和ONSD之间的关系,结果未发现两者之间的一致性。输12PMID:32314244Neurocrit Care. 2020 Apr 21.研究背景    颅内压(ICP)在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生理中至关重要,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在动脉瘤破裂及颅内出血后,ICP突然升高可导致脑灌注压(CPP)下降和全脑缺血。出血1周内ICP频繁升高和病死率增加有关。因此,在SAH后进行ICP监测有助于避免避免继发性脑损伤、调整个体化治疗。ICP监测时,可将探头置入脑实质暖和脑室内,后者常可用于连接脑室外引流系统。然后ICP探头置入是一项有创检查可增加出血及感染风险。因此临床上需要ICP监测的无创技术。视神经鞘管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作为一种无创监测技术位评估ICP带来希望。ONSD的测量方法有很多
  • 去骨瓣减压与脑外伤康复后生活质量较高相关
    研究背景    颅脑创伤(TBI)是儿童和年轻人中导致死亡和残疾的最常见原因,在老年人中也日益增多。多年来,颅脑创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都以急性和继发性脑损伤为中心,但治疗策略的临床转换多不成功。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TBI是一种慢性疾病,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的病症在伤后一年可以出现持续性恶化。    去骨瓣减压(DC)在实验研究中能减少继发性脑损伤,临床上能改善恶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远期预后。但DC对于TBI患者的远期预后,以及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目前仍然缺乏临床证据。    德国研究者Rauen等对TBI后最长达10年的患者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以明确DC对TBI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和方法    2005至2015年之间德国Bad Aibling Schoen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的TBI患者参与了这项研究。研究以书面问卷的形式让受试者完成脑损伤后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Quality of Life after Brain Injury,QOLIBRI),如果患者有严重认
  •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和纤溶参数的时间进程的年龄差异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和纤溶参数的时间进程的年龄差异Ref:PMID:  32764459创伤性脑损伤(TBI)仍然是外伤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创伤性脑损伤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32.7-35.2%,TBI相关的凝血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重要原因。此外,TBI相关的凝血病主要表现为血凝块异常和纤维蛋白溶解。研究背景凝血障碍和高龄是导致外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预后较差的常见危险因素;然而,凝血功能障碍与年龄的关系尚不清楚。我们推测,凝血/纤溶异常在老年患者中更为明显,这可能是预后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地评估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到达和伤后3-6小时测定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的情况。倾向score-matched分析调整基线特征之间的老年人(≥75岁的老年群体)和年轻患者(年龄在16–74岁)。共1294例(老年人组:395年,对比组:899)进行了评估,并倾向得分匹配创建了一个匹配的324对。老年组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入院至伤后3 - 6h纤维蛋白原降低程度、d -二聚
  • 195例急性低压性脑积水病例分析及系统综述
    急性低压性脑积水(Acute low-pressure hydrocephalus,ALPH)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伴脑室扩张,但ICP低于正常(≤ 5cm H2O)。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ALPH病例的特征建立临床路径,以优化该病的诊疗措施。DOI: 10.3171/2020.4.JNS20476.研究背景急性低压性脑积水(Acute low-pressure hydrocephalus,ALPH)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伴脑室扩张,但ICP低于正常(≤ 5cm H2O)。ALPH在常规脑积水治疗干预后复发率高,且因ICP不高很难及时诊断。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ALPH病例的特征建立临床路径,以优化该病的诊疗措施。研究方法搜索EMBASE,MEDLINE及Google学术数据库1994年至2019年发表的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和作者单位收治的病例合并进行研究。收集的资料包括病人特征、体征/症状、发病诱因、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及病情转归。Figure 1.患者纳入流程图研究结果共纳入195例,4
  • 目标导向治疗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缺血的影响
    迟发性脑缺血(DCI)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SAH)血不良临床预后的最重要因素。DCI发生于约三分之一的SAH患者,系由于多条血管的失调与痉挛造成影像学证实的梗死。当血管痉挛发生时,通常使用所谓的“3H治疗”——高血容量、血液稀释、高血压——但很少有相关的RCT实验数据做支持,而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目标也未明确。因此,对于目标导向的血流动力学治疗(GDHT)相较于标准临床治疗对SAH后DCI的发生率的影响,来自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附院的Bettina Jungwirth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RCT实验,结论发表于2020年8月号的Stroke杂志。   研 究 方 法   前瞻性RCT,入组标准为:18岁以上成年患者,CT诊断为SAH,但排除:创伤性SAH、充血性心衰、严重主动脉或主动脉瓣疾病、怀孕、及无法使用钙拮抗剂者。两组的目标收缩压均为<160mmHg,部分血流动力学目标为:平均动脉压(MAP)>70mmHg,脑灌注压(CPP)>60mmHg,中心静脉压(CVP)>4mmHg。如果发生脑血管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