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外科监护室多重共病患者:最大限度地减少围手术期心肺并发症
    feiqi 2020 Aug 13.https://doi.org/10.1007/s12028-020-01072-5随着慢性病的日益增加,多重共病患者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已经司空见惯,这给管理带来了特殊的挑战。慢性共病大大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心肺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最终会对神经外科治疗结局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围手术期优化很有必要,同时需要彻底的术前风险分层,对多共病患者紊乱的生理学有基本的了解,并对手术、麻醉和神经危重症监护干预措施可能会改变共病病理生理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此综述强调了NICU围手术期的潜在隐患,描述了常见的术前风险评估工具,并讨论了NICU多共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特别强调了减少术后心肺并发症和意外再插管的方法,结果发表在2020年8月13日的Neurocrit Care上。研究背景随着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预期寿命延长。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多重共病患者越来越常见。合并慢性病降低了生理储备,从而增加了在生理应激情况下发生进展性器官
  • 肺损伤是外伤性脑损伤脑缺氧和死亡的预测因子
    研究背景造成创伤性脑损伤(TBI)后不良结果的主要因素是继发性脑损伤。低脑组织氧张力(PbtO2)已被证明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虽然PbtO2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对脑生理缺血和非缺血紊乱的了解,但其价值并未考虑到影响患者预后的全身氧合。本研究分析TBI患者脑和全身氧合及一系列相关指标:PbtO2、部分动脉氧合压(PaO2)、PbtO2/PaO2、PbtO2与吸入氧分数(FiO2)的比值(ratio of PbtO2)、PaO2/FiO2。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脑缺氧的独立危险因素。次要目的是确定这些指标是否可以预测TBI患者的死亡结果。研究方法         2014-2018年剑桥大学医院神经危重症监护病房(NCCU)收治的70名TBI患者进行了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这些患者接受了包括侵入性PbtO2在内的高级神经监测。同时测量3303个PbtO2、PaO2、PbtO2/PaO2、PbtO2/FiO2、PaO2/FiO2,并将NCCU出院时的死亡率作为结果。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纵向数据
  • 不同部位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序言       过去的几十年里,脑出血的总体发病率相对稳定,但不同年龄和部位的发病率发生一些变化。例如,由于抗血栓药物使用及脑叶出血比例的增加,75岁人群的ICH发病率保持稳定或稳步增加。相反,在年轻群体中,可能因为加强了高血压控制,非脑叶型脑出血发生率有所降低。荷兰Wilmar Jolink等人开展一项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旨在评估不同部位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的Neurology杂志。文献地址: 10.1212/WNL.0000000000010418.研究背景       脑出血(ICH)是最致命的脑卒中亚型,1个月死亡率约为40%,12-50个月不良预后率在61-88%。在之前的meta分析中,我们明确了高血压和高酒精摄入量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男性和高龄为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随后,相关系统综述还提出了其他危险因素,如载脂蛋白e基因型和糖尿病。然而,不同部位ICH的危险因素并不一致,这些综述并没有根据出血位置分类评估ICH的危险因素。这项荟萃分析和系统综
  • GFAP和UCH-L1血清浓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鉴别ICH的诊断准确性
         脑内出血(ICH)的生物学标志物可以帮助处在院前阶段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验伤分类。来自德国的“脑卒中生物标志物快速诊断III”研究小组(BE FAST III study group)研究了血清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联合泛素羧基端水解酶-L1(UCH-L1)的快速诊断价值。结果发表在2020年的《Neurocrit Care》上。       https://doi.org/10.1007/s12028-020-00931-5研究背景            在急性脑卒中中,生物学标志物可以从“卒中模拟症状”(比如偏头痛和癫痫发作)中分别出真正的卒中病人,而能在院前从缺血性脑卒中"分诊”出脑内出血,加快诊疗速度,实现诊断特异性治疗。       美国FDA最近批准了一项联合生物标志物测试,包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泛素羧基端水解酶L1(UCH-L1)以减轻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在轻型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应用负担。GFAP是一个细胞骨架蛋白,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
  •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抗血栓药物与老年人脑外伤:脑出血方式和预后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老年人群(年龄≥65岁) 的比例也逐渐上升。据统计,2015年全球老年人口比例达到8%。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很常见,一般都服用抗血栓药物来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意外。跟青壮年相比,老年患者本身更容易发生外伤性脑出血,而服用抗血栓药物进一步增加了脑外伤后出血的风险。本文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大学心理系和McGill大学健康中心的Pasquale Scotti等学者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发表的对服用抗血栓药物的老年人群颅脑外伤后出血类型和预后进行的研究结果。PMID: 31277068 DOI: 10.3171/2019.4.JNS19252研究背景和目的    颅脑外伤在老年人群中很普遍。老年人因脑外伤住院比例较年轻患者高四倍,其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外伤性脑出血。此外,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很常见,服用抗血栓药物进一步增加外伤后脑出血风险。因此,老年人在服用抗栓药( antithrombotics, ATs)、抗血小板药(anti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