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合微创穿刺的脑出血亚型的识别
    PMID:32856283 微创穿刺研究背景自发性脑出血(ICH)是致死致残率均高的疾病。合并脑室出血(ICHV)是预后不良和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多年来,对于ICH的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包括微创导管置入,微创穿刺以及内镜手术在内的微创手术清除血肿在临床上推广很快。过去30年来,中国国内接受微创血肿穿刺术的患者超过100万例。初步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各种微创手术仍然不能改善ICH患者的预后。这可能是由于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同时存在能够获益和不能获益的患者亚群所致。因此,筛选出能够从微创手术中获益的患者亚群对于后续的临床研究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微创穿刺作为一种非可视的手术,血肿清除效率低下是其显著的缺点。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Jia等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穿刺术后脑脊液外流是提高血肿清除率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由于脑脊液的纤溶和冲洗作用的关系。因此,他们进一步开展了回顾性研究,旨在明确术后脑脊液外流的预测因素,从而有助于识别能够从微创
  • DHA通过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来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的脑水肿
     DHA通过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来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的脑水肿Ref:PMID: 32878052 研究背景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导致外伤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创伤性脑损伤(TBI)可导致患者脑水肿并造成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可发生恶性颅高压并导致患者死亡。虽然高渗透压治疗是针对这一病理生理损伤的主要措施,但仍然存在争议。最近,几个研究小组发现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可以通过减少神经炎症和细胞凋亡来改善脑损伤后的功能和组织学结果。但DHA对脑损伤后血脑屏障(BBB)功能障碍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控制性皮质撞击大鼠模型来测试损伤后30分钟给予单剂量DHA的效果。 研究方法采用改良的神经系统严重程度评分(mNSS)和前肢不对称性来确定给药后大鼠的功能结果。用神经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染色来显示水肿和BBB功能障碍。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DHA处理的TBI大鼠的mNSS和前肢不对称评分优于对照组处理的TBI大鼠。利用MRI对脑水肿的时间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HA治疗的T
  • 伴发于颅脑创伤的脑静脉血栓:继发性损伤原因之一并增加死亡率
    研究目的颅脑创伤病人(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脑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此类血栓的并发症及对病情转归的影响并不明确。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TBI病人发生CVT后的并发症及CVT对病情转归的作用。 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象为2008-2014年在奥斯陆大学医院创伤科及放射科就诊的病人。研究人员首先筛选出TBI病例,根据是否合并CVT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两组病例的1990简化损伤量表(本研究采用1998更新版,即AIS’98)得分均为3-6分。病例组定义为AIS’98或ICD-10编码为CVT,同时有CT或MR静脉造影检查明确显示CVT。对照组定义为AIS’98或ICD-10编码无CVT,同时有CT或MR静脉造影检查阴性结果佐证。所有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经一位神经影像医生审定。研究人员记录CVT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并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计算校正死亡率(根据起始GCS评分
  • 溶栓治疗脑室内出血患者脑出血体积变化的评估
    https://doi.org/10.1007/s12028-020-01054-7脑室内出血(IVH)通常是由基底节或丘脑出血破入脑室造成的。通过脑室外引流(EVD)注入rtPA可缩小血块体积,但难以证明其临床益处:研究有证据认为其可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但并未显示功能预后的改善。这种结果可由鞘内注射后脑实质血肿扩大解释,因为颅内出血(ICH)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与血肿体积直接相关。为确定鞘内纤溶对ICH的影响,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研究团队对36例接受鞘内纤溶治疗的ICH伴IVH患者进行了研究,并与单独行EVD的有及无IVH的ICH患者进行了ICH体积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对比,结论预发表于2020-07-31的Neurocritical Care.研 究 方 法 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2013-01至2019-01在杜塞尔多夫大学附院NICU接受经EVD注入rtPA治疗的、患有ICH伴IVH的患者。入组标准:治疗组(A)为:≥18岁;基底神经节、丘脑、脑干出血,破入任一脑室;入院及出
  • 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继发性恶化:一个推荐的治疗方案
    引言: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iNPH)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在临床症状初步改善后临床症状会出现继发性恶化。德国柏林Unfallkrankenhaus 医院的研究者分析了这类继发性恶化的患者,并评估实施分流术后管理的情况,结果发表在2020年3月的Fluids Barriers CNS杂志。文献地址:https://doi.org/10.1186/s12987-020-00180-w研究背景       1965年,Hakim和Adams首先描述了以步态不稳、尿潴留和痴呆为特征的常压性脑积水(NPH)。德国特发性常压脑积水(iNPH)的发病率为1.08/10万。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带可调压阀门引流装置的脑室腹腔分流术,大约74%的iNPH患者会从VP分流术中受益。对iNPH患者分流后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尽管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症状会有所改善,但仍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延迟性的症状恶化表现。本研究调查了我们数据库中的iNPH患者,他们都有最初的症状改善后再出现继发性恶化的病史。本研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