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挥鞭样损伤与大脑网络中断
    挥鞭样损伤与大脑网络中断 Ref:PMID: 32499250 研究背景 在颅脑创伤中“挥鞭”一词是指通过头部的快速加速和减速将力传递到颈椎,在机动车碰撞后患者常常遭受挥鞭样损伤,临床上常表现为一系列认知和情感症状,尽管这种疾病的神经相关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挥鞭样损伤相关疾病的神经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有些研究发现脑灌注和白质束完整性会发生改变。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是一种快速发展的工具,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人群异常脑活动的研究。虽然目前有几项研究揭示了rs-fMRI与轻度到重度创伤性脑损伤之间的联系,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研究在挥鞭样损伤患者中发现了类似的联系。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用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慢性挥鞭样损伤患者进行扫描,以评估与长期预后指标相关的脑网络变化。 研究方法收集23名受试者的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计算网络模块度,这是一种定量测量大脑区域社区功能分离的方法。分析与挥鞭样相关的疾病结局指标的关联,包括颈部残疾、创伤性
  • ICU获得性肌无力对再插管高危患者拔管结局的影响
    01研究背景拔管决策在重症监护病房是一个重要事件,因为拔管失败导致再插管患者的死亡率特别高。最新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建议拔管后立即使用无创通气,以防止再插管高危患者发生呼吸衰竭除了患者疾病因素外,在ICU期间需要考虑其他危险因素,如ICU获得性无力以及气道廓清能力减弱,都可能与拔管失败风险增加有关。之前的几项研究均表明,拔管时患者咳嗽无效是再插管的有力预测因子。虽然ICU获得性肌无力可能导致机械通气患者难以脱机和延迟拔管,但很少有研究评估其在拔管失败中的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ICU获得性肌无力对ICU再插管高危患者拔管失败的影响。次要目标包括评估与拔管失败相关的其他因素,尤其是咳嗽反射,以及肢无力与咳嗽反射之间的关系02研究方法 纳入标准只有再插管高危患者被保留在本次研究分析中,主要包括年龄超过65岁、有潜在的慢性心脏病或呼吸性疾病、或在拔管前插管超过7天的患者潜在的慢性心脏疾病主要包括不论病因的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45%)、心源性肺水肿病史、有记录的缺血性心脏病或永久性房
  • 中国不同年龄段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基于多中心住院患者信息的分析
    脑血管病是中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功能预后差,为探讨我国脑出血发病的可能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罗玉敏教授团队对中国现实世界中不同年龄段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多中心回顾性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6月的《Neurol Res》·       10.1080/01616412.2020.1782082研究背景脑血管病是中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来自全球疾病负担(GBD)的分析表明,从1990年到2016年,25岁起卒中的终身风险从22.8%上升到24.9%,中国2016年的风险为39.3%,脑出血(ICH)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出血性脑血管病比缺血性脑血管病危害更大。为探讨我国脑出血发病的可能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本研究试图按年龄组分析脑出血患者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现实世界中不同年龄段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我们需要明确各年龄脑出血患者的特点(包括发病率、性别比、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血肿位置、死亡率,以及主要合并症和
  • 临床试验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损伤是危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神经重症患者则更为常见。Qureshi, Adnan I教授对临床试验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性肾损伤进行了分析,结果发表在2020年48期的Critical Care Medicine上。PMID:32618695,DOI: 10.1097/CCM.0000000000004464研究背景在对包括12,325,6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八项研究的系统评价中,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为9.6%(95%CI,8.3-11.0%)。AKI的发生率从连续血清肌酐定义的19.5%变为使用ICD-9编码定义的4.6%。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存在多个AKI危险因素,包括容量减少、作为CT成像或血管内治疗时的碘造影剂暴露,以及基础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和糖尿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AKI与较高的医院死亡率相关。但是,当前数据有限,因为大多数研究要么是回顾性研究,要么是单中心研究,要么使用ICD-9编码。我们根据标准化和前瞻性收集的数据和量表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 Neurotrauma:TBI患者的无创多模态监测
    近年来,多模态监测在TBI患者的诊断、预后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的临床上仍旧主要依赖侵入性方法进行监测,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风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非侵入性监测手段的临床应用,Maria Roldan等学者针对无创ICP和脑氧监测的问题,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及Meta分析,其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8月的《 Journal of Neurotrauma》上。研究背景       颅脑外伤(TBI)可改变大脑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颅内压(ICP)并降低脑灌注压(CPP),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脑缺氧。 TBI患者的管理宗旨在于通过降低ICP、增加大脑氧合作用来降低死亡率并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ICP和脑氧合被认为是指导TBI患者治疗和监测其严重程度的重要临床指标。 同时连续监测这两项指标对治疗TBI有极大裨益,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目前的临床实践仍旧主要依赖侵入性方法进行监测,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另外其监测手段需要依赖于神经外科专业知识,这可能会延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