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原始和改良Graeb评分与脑室出血和临床预后相关
    序言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常伴随出血破入脑室,对脑室出血情况的评估有助于了解这类患者的伤情和预后。Graeb评分是一种针对CT上脑室出血情况的简易评估量表。以往研究表明,Graeb评分与IVH体积和患者预后相关。然而超急性期(<6小时)的研究数据相对缺乏。加拿大Daniel-Alexandre Bisson等人评估了超急性期(<6小时)ICH患者Graeb评分与脑室出血量及预后的相关性,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5月的STROKE杂志上。文献地址:10.1161/STROKEAHA.120.029040.研究背景       约40%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会发生脑室出血(IVH),且IVH与患者脑积水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有关。IVH量的大小反应了其严重程度,并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借助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校正分割的方法可较为准确的测算IVH体积,但该方法繁琐费时,在急诊情况下难以实施。原始Graeb评分(oGS)和改良Graeb评分(mGS)是针对CT上脑室出血的半定量评分,可作为
  • 评估rs174537对TBI病人循环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炎症和代谢途径的动态相互作用是TBI后继发性损伤的特征,包括脂肪酸的途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已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显示能减少神经炎症而提供神经保护作用。然而,这些效用在人类中却不能确定。本文推测人群中影响PUFA代谢的基因变异可以解释这些不同的结论,对此进行初步研究,评估了SNP 位点rs174537基因型对炎症的影响。结果发表于2020年5月的《Journal of Neurotrauma》上。DOI: 10.1089/neu.2019.6734DOI: 10.1089/neu.2019.6734   DOI: 10.1089/neu.2019.673401研究背景      预防TBI伤后数日或数月发生的继发性损伤已经成为TBI后处理的焦点。大部分文献报道了TBI后谷氨酸盐的代谢变化,但少有报道TBI后脂肪酸和脂代谢的变化。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很久以来已经被认为在脑发育和脑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最近研究提示内源性和外源性PUF
  • 外伤性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预测
        全世界每年约1000万患者因脑外伤住院。创伤性脑出血是脑外伤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尽早识别脑出血患者并进行医学干预(包括手术治疗)对降低脑外伤患者死亡率、提高预后极其重要。来自美国罗德岛医院神经外科的Andrew Y. Powers等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预测外伤性脑出血患者死亡风险的模型,并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2月的JOURNAL OF NEUROSURGERY杂志上。原文:PMID: 30797192            DOI: 10.3171/2018.11.JNS182199研 究 背 景    创伤性脑外伤是脑外伤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建立出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识别出高风险患者。既往的预测模型均存在准确率低、临床推广难、需要多个预后变量等缺陷。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便且更准确、适用于所有外伤性脑出血患者的风险分类方法。研 究 方 法   回顾了2003年至2013年期间在该医疗机构一级创伤中心收治的4110例患者。每例患者需收集其性别、年龄
  • Critical Care Medicine -急性昏迷患者的中线移位与脑自我调节
    Ref:PMID: 32371609 DOI: 10.1097/CCM.0000000000004365研究背景中线移位与颅脑损伤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者通过脑氧饱和度指数(COx)来评估中线移位对整体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和半球间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影响。研究中线移位对半球间脑血流调节功能不对称的影响,可能有助于深入了解与不良结果相关的潜在机制,以及损伤分层、治疗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法2013年至2017年期间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危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4名患者的前瞻性数据的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使用近红外光谱(NIRS)对大脑自动调节功能进行了多模式监测。急性昏迷(Glasgow昏迷评分[GCS]≤8)患者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包括:由于镇静或失语症、无近红外成像设备和无CT明确颅内病因、急性缺血性中风、缺氧缺血性脑病、自发性颅内出血(ICH)、脑室出血、脑膜炎、SAH、癫痫持续状态、TBI或脑室炎导致昏迷;同时有中线移位的脑膜炎或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有相关的ICH,而中线移位
  • 机械通气患者的抗生素雾化:从技术到临床转化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摘要  雾化的抗生素治疗直接针对气道和肺实质,导致局部高浓度和较低的全身毒性。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在机械通气期间实施抗生素雾化吸入后肺局部浓度升高和快速杀灭细菌的证据。向感染的肺区域输送高浓度抗生素是实现高效雾化抗生素治疗的关键。然而,当前的非标准化临床实践,实施最佳雾化技术的困难以及缺乏可靠的临床数据限制了其广泛采用。 本综述总结了有创机械通气期间将雾化抗生素最佳的输送至肺实质的技术和临床限制。讨论抗生素雾化技术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试验和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支持雾化抗生素的使用。但是与静脉治疗相比,其临床益处尚待证实。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雾化实践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在扩大其临床用途之前,需要仔细设计大型III期随机临床试验,在目标人群中实施适当的治疗策略,以证明雾化抗生素在患者预后和减少耐药性方面的临床有效性。背景   有效的抗微生物治疗需要在感染部位达到适当的药物浓度。在使用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中,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由于药代动力学的变化和抗菌药物较差的肺组织渗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