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后的远期功能预后
    微创内镜下清除血肿在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中被越来越多的采用,但其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Kellner教授团队就此进行了探讨,结果发表在2020年1月的《J NeuroIntervent Surg》10.1136/neurintsurg-2019-015528研究背景自发性脑出血(ICH)致死率和致残率高,30天的死亡率约为40%,6个月时幸存者中只有约20%的患者功能独立。最近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了各种改善幕上ICH患者预后的内外科策略,但均未证实有效。虽然MISTIE试验同样没有证明总体预后受益,但它证明了有效减少血肿容积负荷(残留血肿<15ml)可以改善1年预后。随着新技术和仪器的引入,血肿清除方法也在不断发展。本文报告了使用立体定向脑出血水下抽血(SCUBA)技术进行微创内镜脑内血肿清除术的6个月功能结果。  研究方法从2015年12月到2018年10月,在单一卫生系统就诊的所有ICH患者均接受微创内镜ICH清除评估,符合条件的患者被分流到一家有ICH专项
  • 急性脑损伤的特征:成人ECMO治疗的一项尸检研究
    ECMO治疗急性心肺功能衰竭得到了广泛应用。脑损伤是ECMO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为了更好地描述ABI在ECMO中的机制,来自Johns Hopkins的Sung-Min Cho团队试图用神经病理学来评价不同类型的ABI。结果发表在2020年6月的CCM上。PMID:32102063。DOI: 10.1097/CCM.0000000000004289。研究概要当前的研究缺乏关于ECMO患者急性脑损伤特征的信息。本研究描述ECMO中急性脑损伤的类型、时间和危险因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自单个三级中心进行了大体和显微镜检查的脑部尸检的ECMO患者。共计25名患者(中位年龄53岁)进行了尸检。对神经病理学发现的描述和分析。主要结果25例中有22例VA-ECMO(88%)(9例心脏骤停,13例心源性休克),3例VV-ECMO(12%)。ECMO中位支持时间为96小时(QR 26~181小时)。最常见的急性脑损伤是缺氧缺血性脑损伤(44%
  • JAMA子刊: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对合并颅内出血史的房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在房颤患者中,出血风险是临床医生撤回抗凝治疗的主要原因。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可降低缺血性卒中和出血风险,但其对合并ICH的房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尚无确定证据。本研究对全台湾的病例进行队列研究,比较华法林和NOACs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其结果发表于2020.6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上。【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6424】研究背景       颅内出血(ICH)是口服抗凝药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ICH,总体死亡率很高。相较于未发生过颅内出血(ICH)的患者,既往曾发生ICH的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更高。先前的观察性研究指出,该类患者使用华法林可以降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目前有较多大型随机试验和meta分析显示,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不比华法林逊色,可降低缺血性卒中和出血风险,所以现有指南多推荐房颤患者使用NOACs进行抗凝。但目前尚无关于NOACs对合并ICH的房颤患者卒中事件及其他不良事件影响的可靠研究。研究
  • TBI患者数年后粪便菌群失调
    原文地址PMID: 31868094DOI: 10.1089/neu.2019.6688研究背景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慢性期的患者会出现各种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受损、疲劳等),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年,有些患者需要长期、永久护理。除了这些常见的临床症状,创伤性脑损伤慢性期的患者还表现出氨基酸和激素变化,并伴有不同的细胞因子模式,提示患者体内慢性炎症的状态。此外,大量的研究发现胃肠道、免疫系统和大脑之间存在相互联系,表明胃肠道微生物组对每个系统都有重大影响。新一代的测序技术证明:胃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与神经病理的关系密不可分,包括帕金森病、自闭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焦虑和抑郁。因此,Randall J.等研究了长期生活在护理机构的中型和重型TBI患者粪便微生物群是否发生改变,为中型和重型TBI患者慢性期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该研究发表在2020年4月的J Neurotrauma杂志上。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的纳入标准(1)TBI的患者是基于脑损
  • 颈髓损伤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