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ncers: microRNA表达水平异常与脑肿瘤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栓塞事件风险的关系
    PMID:32545233DOI: 10.3390/cancers12061536静脉血栓栓塞是肿瘤患者尤其是脑肿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本研究调查了脑肿瘤患者术前microRNA表达水平和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术前miR-363-3p, miR-93-3p, miR-22-5p, miR-451a, miR-222-3p和miR-140-3p水平可以预测胶质瘤患者术后血栓事件。而对脑膜瘤患者有预测意义的指标有miR-29a-3p, miR-660-5p, miR-331-3p, miR-126-5p, miR-23a-3p和miR-23b-3p。这项研究对脑肿瘤患者围术期预防血栓栓塞避免出血都具有一定意义。研究背景静脉血栓栓塞是肿瘤患者尤其是脑肿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高级别胶质瘤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更高。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发生可能增强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因此,术前预测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方
  • JNS:NTCU---过渡型神经监护病房
    J Neurosurg. 2020 May 29;1-6. doi: 10.3171/2020.3.JNS192133.研究背景    为减少ICU住院时间(LOS)和总住院时间可以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并降低医疗机构成本开支。在本研究机构接受开颅手术切除幕上脑肿瘤、Chiari畸形减压或微血管减压术(MVD)的患者,历来都在ICU术后康复,以便密切观察。然而,将此类患者放置在ICU会占用床位,当ICU内没有床位供需要术后监护的患者使用时,会限制手术病例量。此外,手术后自动将所有术后患者置于ICU限制了医疗机构对社区医院转送急重症患者和急诊室重症患者的收治能力。    尽管对所有开颅患者均进行常规ICU监护,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存在高风险的术后神经功能衰退。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从2010年4月到2011年3月间400名在MGH接受开颅手术成年患者,糖尿病、术中大量失血、手术时间长患者存在更高的风险,更需要ICU级别的术后护理。此外,作者发现400名患者中只有140名(35.0%)需要ICU级别的监
  • Neurocritical Care: 抗凝血酶下降和心磷脂抗体增加与sTBI后高凝状态的关系
    PMID: 32557110DOI: 10.1007/s12028-020-01026-x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以往研究表明,创伤后脑组织释放的心磷脂以及全身抗凝血酶水平的降低,可能参与了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缺乏相关系统性研究证据。本队列研究在调查了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和发生静脉血栓的关系。在4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有18%在伤后第1天内出现抗心磷脂抗体增加,38%患者出现抗凝血酶水平显著降低。有38%患者的血栓弹力图检查结果提示最大血栓强度增加,并伴有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升高(高凝状态)。由于样本数有限,虽然本研究未能得出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水平并未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死亡率的显著统计关联,但仍未未来的前瞻性研究及治疗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研究背景    研究表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常出现继发性凝血功能异常,既可能出现低凝状态发生出血,也可能出现高凝状态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机制目前
  • Operative Neurosurgery:颅骨测量与脑室穿刺
    导读    神经外科手术中经常需要脑室穿刺,在没有导航的情况下,神经外科医生必须依赖颅骨测量标记进行脑室穿刺。美国田纳西州Vanderbilt大学医学中心的Morone等对一系列常用的脑室穿刺通路进行了历史回顾,并附上3D透视图,以便于读者对其中包含的颅脑测量参数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文章发表于《Operative Neurosurgery》杂志。Ref: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2020 May 1;18(5):461-469.doi: 10.1093/ons/opz194.PMID: 31420653前方穿刺点01Kocher's 点历史以瑞士神经外科医生Emil Theodor Kocher(1841-1917)命名。而首次报道通过该点进行脑室穿刺的是Cushing和Tillmanns。用途用途广泛,是进行急诊脑室外引流最常用的位点以外,它还可用于脑室腹腔分流的脑室端穿刺、内镜下三脑室造瘘、内镜下胶样囊肿切除、以及内镜下脑室内血肿清除。定位钻孔点位于鼻根
  • JAMA Neurology - 颅脑损伤后缺血与血管功能异常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创伤性脑损伤后的PET扫描如何指导临床实践? 在这项对68名患者和27名对照组参与者的单中心观察研究中,TBI患者普遍存在早期缺血,但高灌注在脑的不同区域同时存在。尽管脑血流量低,而脑血容量却持续增加。病理生理变化的异质性表明,使用测量全身(如,颈静脉氧饱和度)或局部(如,指尖氧饱和度),不能完全真实的反应脑部氧合情况。Ref: PMID: 31710336 DOI: 10.1001/jamaneurol.2019.3854研究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结果不仅与初始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而且还与继发性损害有关,包括缺血、脑肿胀和颅内高压。脑外伤后大脑血管生理的改变是造成这些损害的原因之一。确保脑血流(CBF)足够供氧和基质输送是一个基本的管理目标,临床上通过优化脑灌注压(CPP)、通气和控制颅内压来实现。目前针对TBI后发生脑缺血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尚不清楚。研究方法这项单中心队列研究使用了1998年2月至2014年7月在神经科学重症监护病房获得的PET扫描数据,并分析了2018年4月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