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NS: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自体颅骨成形术后骨瓣吸收的预防措施?
    研究背景去骨瓣减压术(DC)是治疗难治性颅内高压的公认手术策略。尽管去骨瓣减压术效果确切,但它仍然是一项侵入性手术,具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为了恢复大脑的骨覆盖范围并避免诸如“骨质疏松症”的危害。一旦脑肿胀消退,通常在去骨瓣减压术后进行第二次手术以修补颅骨缺损。对于颅骨修补的时机和治疗策略,有很多选择,但最常见的方法是自体颅骨成形术(AC),即重新植入冷冻保存的颅骨骨瓣。骨吸收(BFR)是自体颅骨成形术常见的长期并发症之一,是一种无菌的溶骨过程,导致54.4%的小儿患者和30.4%的成人患者的植入颅骨出现明显的骨崩解。骨吸收可能导致可见的和可触及的,毁容性的并发症,并且引起颅骨缺损等远期并发症。在骨吸收严重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人工骨瓣翻修手术。近数十年来,研究人员对降低骨吸收率,避免翻修手术和预防可能的手术并发症的潜在治疗策略的兴趣日益浓厚。先前的研究发现危险因素,例如颅骨骨瓣存在骨折,年轻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和自体颅骨成形术的间隔时间更长,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大骨瓣与更高的骨吸收率相关。然而
  • 连续输注万古霉素可降低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
    万古霉素的给药方式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重要问题,目前的研究证据到底支持何种给药方式,来自美国University of Kentucky的Alexander H. Flannery对相关问题进行了meta分析和系统回顾,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6月的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上, DOI: 10.1097/CCM.0000000000004326。01研究背景早期的万古霉素被称作“密西西比污泥”,药物纯度只有70%,过多的杂质导致严重的肾功能损伤,随着制药工艺的提高,目前万古霉素制剂的纯度可以达到92%以上,药物的副作用也随之下降。但在ICU里,万古霉素和其他抗生素合用时,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仍然高达35%。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既往有一系列比较连续输注和间断输注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但并未得到统一确定的结果。本研究是一项meta分析,系统分析了既往的相关研究,意在探讨连续输注万古霉素是否能够降低急性肾功能损伤的
  •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钝性脑血管损伤(BCVI)的评估与处理
    文献导读距上一版美国东海岸创伤外科学会发布的钝性脑血管损伤(BCVI)已有10年,在BCVI的诊断和处理上已经涌现出来很多新的数据和争议点,因此,该学会针对多个热点问题,对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发表于J Trauma Acute Care Surg。Ref: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20;88: 875–887.DOI: 10.1097/TA.0000000000002668介绍BCVIs较罕见(影响1-3%的钝性创伤患者),但可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在过去的30多年,随着筛查标准和损伤分级评分的制定,为我们有能力发现、评估、预测和治疗BCVIs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BCVIs的病死率至关重要;卒中是最令人害怕的并发症之一,发生于将近20%的患者,也最常发生于伤后早期(72h内);早期抗栓治疗(ATT)能有效降低BCVIs患者卒中风险、卒中相关病死率和总死亡率;上一版BCVIs救治指南发表于2010年,新指南包括了筛查工具的使用、颈椎骨折的筛查、A
  • Stroke:大量饮酒增加脑出血风险
    饮酒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预计每年与酒精相关死亡达3百万人。来自瑞典的Kristina Johansson等评估了反映酒精摄入的生物标志物—磷脂酰乙醇的水平与未来脑出血的关系,结果发表在2020.7的Stroke杂志。【Ref: Kristina Johansson, et.al. Stroke. 2020; 51:2148–2152. DOI:10.1161/STROKEAHA.120.029630】研究背景既往观察性研究表明饮酒量多与脑出血风险增多相关,但这些研究的饮酒量多基于受试者的自我报告,受试者可能低估自己的饮酒量。磷脂酰乙醇是血中乙醇存在时形成的一种磷脂产物,与酒精摄入量相关。磷脂酰乙醇16:0/18:1的半衰期为4-10天,在酒精摄入后4周内可检测到,可作为反映过去1个月酒精摄入的特异生物标志物。磷脂酰乙醇在储存血中可长期保持稳定,因此,本研究拟探讨磷脂酰乙醇与未来脑出血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基于人群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基于瑞典北部健康与疾病队列(Norther
  • Critical Care:运用动静脉氧分压差指导红细胞输注策略
    Savino Spadaro教授等为探讨动静脉氧分压差是否能个体化指导患者输血从而使其受益,开展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其结果发表在2020年4月的《Critical Care》上。Crit Care. 2020 Apr 20;24(1):160.doi: 10.1186/s13054-020-2827-5.研究背景    ICU决定是否给贫血输血是个具有挑战性,应始终考虑贫血风险和输血细胞悬液(RBC)潜在风险之间的平衡。重症患者中,总体耗氧量(VO2)增加,如在合并有贫血会引起组织氧合障碍导致不良预后,包括呼吸机脱机困难、急性肾功能不全(AKI)、病死率增加。而输血也有一些明确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相关感染、输血相关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循环过负荷(TACO)和获得性免疫抑制。    超过1/4的重症患者在ICU会接受输血,目的在于增加整体氧输送量(DO2)并降低DO2/VO2比值。临床指南推荐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即Hb<7g/dl予输血。但目前指南仍仅针对ICU患者,在其他亚组